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杨培忠:技多不压身的扶贫干部
发布时间:2020-12-01  

  石林县委政法委综治指导室干部杨培忠自2019年4月到芭茅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以来,学了许多新技能:村里的人参果何时采摘、蒜苗的市场价是多少;从没干过农活的他,因为经常用锄头,手上已经起了老茧;村里小路多,为了帮村民收人参果、拉东西,他还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在村民看来,技多不压身的“老杨”,总能解决难题。

  村里行走的“百事通”

  西街口镇芭茅村距离石林县城50多公里,是一个彝族村委会,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94人,是石林县的重点贫困村。

  第一次见杨培忠,他挎着一个黑色的小挎包,刚从稻田绕了一圈回来。

  “快来尝尝,这可是我们村里的‘致富果’。”杨培忠端起桌子上的一篮人参果递过来,打开话匣子,开始介绍村里的情况。

  “村里现在有1万多亩人参果,按照每亩产量1.6吨来算,每亩地差不多可以为村民带来4000多元的收入。”“烤烟有790亩,烟叶烤房村里也建好了。”“芭茅村的大蒜也很出名,亩产差不多有500公斤,这两天能卖到6元/公斤。”“稻田有380多亩,中秋节后收谷,村民吃上了新米……”他如数家珍,什么时节应该做什么,农产品市场行情怎么样,销路怎么打通,这些他都“门清”。

  他桌上有8本红色笔记本,“卢小六家,厕所需修缮;张卫平家,房外乱堆放,屋内需整理……”里面满满都是驻村扶贫以来的工作记录。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杨培忠不忘政法干部的本职工作。他指导综治专干先后调解了25起矛盾纠纷;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他每天和村组干部一起在堵卡点测体温、劝返人员、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在芭茅村样板田土壤改良工作中,为避免村民因为抢水而引发纠纷,他和村干部连夜蹲守在田埂上,守好水源,分片放水。

  心里装着群众的大事小情

  走进村里,杨培忠熟门熟路,村民见到了也会跟他热情地打招呼。

  走进村民杨明肆家中,角落里放着的捕鱼工具是杨培忠亲手做的,院子里的水池也是他修的。一进门,杨明肆的媳妇就招呼他去看水池,“前几天捕鱼还抓到了几只大螃蟹,你看,个头大吧。”

  建档立卡户杨文忠家的房子原来是土坯房,进行危房改造后,没钱对院子进行硬化。杨培忠就跟朋友“讨了”6车沙石、2吨水泥,和杨文忠一起动手硬化了场地。如今,院里宽敞、整洁,再也不会踩一地的泥巴。

  “要把扶贫工作做好,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融入进去。”驻村以来,杨培忠心系群众所想所急,全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他找销路、拓市场,让村里小小的人参果变成“致富果”;村民遭遇交通事故无钱医治,他送油送菜、垫付医疗费,还上门为村民做饭,送村民去医院复查;村里垃圾成堆,他就组织动员干部群众一起清理;他还主动垫付2万余元,扛着锄头去19户建档立卡户家里,和村民一起建卫生厕所……这些都是杨培忠坚守为民情怀、真情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