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水县曲江镇主街道尽头,坐落着一个基层人民法庭,主要负责建水县曲江镇、利民乡、盘江乡三个乡镇的民商事审判工作,这就是建水县人民法院曲江法庭。坚守在这里的基层法官们,每天在法庭与村落间奔波,调解矛盾、定分止争、宣传法律……
沈鹏飞已经在这里扎根37年了,是在这个法庭最久的一名法官,在他身上可以看见一名法官扎根基层工作和生活的生动写照。
生于曲江,长于曲江的沈鹏飞,1983年参加工作,成为右所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1984年,沈鹏飞参加了一次招考,这次考试让他与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变成了一名法治工作者。现在回忆起来,沈鹏飞依旧能准确说出加入法院的具体日子——1984年7月9日。 进入法院工作后,沈鹏飞和一起入职的同事们在建水县人民法院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入职培训,这成了他在县城法院工作的唯一记忆。一周后,他被分配至曲江法庭,一干就是37年。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再到审判员,沈鹏飞的身份在变,工作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沈鹏飞带有一种正气凛然的威严。他话不太多,听到大家对自己扎根几十年的夸赞时,只是挥了挥手,表示不值得一提;而面对当事人的咨询,他讲起相关法律知识时却又滔滔不绝。在他口中听不到什么豪言壮语,在他身上也没有什么惊天壮举,他说,“我只是做了基层法官的本职工作而已”。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半生时光的日日夜夜来完成一份坚守,而这份坚守,足够配得上大家对他的三个字评价——了不起。
被同事们亲切唤作“大犀牛”的他
这个常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当事人家中或是基层组织调解室里的法官,被同事们亲切唤作“大犀牛”。在大家伙眼中,朴实、耿直、率性、倔强、脚踏实地,这样的词正是沈鹏飞的性格标签,一头牛,虽没有驰骋千里,却在基层司法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一直站在办案一线用行动默默付出。 用曲江法庭庭长林重播的话说,老沈就不知道公休为何物。按照规定,老沈的工龄本可以享受每年15天的公休假,但在琐碎的忙碌中,不知不觉一年就到了尾声,老沈又与公休假擦肩而过。
坐在办公桌前写判决书、调解书之余,老沈总爱看看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给自己充充电。台历上标注了密密麻麻的工作重点。接到案件后,他总要深入实地调查,一套法官制服和一双运动鞋是他走村访寨、过田埂跨地头的标配,老沈说:“下乡就不能穿皮鞋了,运动鞋最合适”。
老沈刚参加工作的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交通工具也匮乏,除了从曲江到东山能骑自行车,到盘江能乘坐趟数不多的公共汽车外,去村子办案纯靠步行。这些年来,他用双脚丈量过曲江范围内的一百多个村子,足迹遍布法庭通往每个村子的乡间小道,真正做到了积跬步至千里。
将浓浓乡情倾注进司法为民的他
老沈常年面对的是婚姻家庭、赡养老人等“小案件”,但他认为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讲,这些案子是很重要的大事。如慢火烹茶,在岁月的小火慢烹下,老沈这壶茶变得日渐浓郁起来,最初参加司法审判工作时的青涩早已从他身上褪去,现在的他办案变得更加从容。
结合以情动人、以理劝人、以法服人,老沈将浓浓乡情注入工作中,几十年积淀的办案经验,让他的办案风格充满人文关怀。在审执一体的年代,一件离婚案件判决男方王某补偿女方孟某家一头猪,双方当事人均服判,在执行中,捉好的猪突然从圈里跑了,老沈卷起裤腿加入了逮猪栓猪行列,在场的人笑称他是一个会抓猪的法官。
家乡曲江一带的民风民俗、物价等,老沈都了解得清楚。刚上市的茄子能卖多少钱一斤、每亩番茄收成大概是多少钱,化肥成本在多少左右……诸如这种群众最关心也最常议论的话题,老沈了然于胸,这让他办案更贴近群众的生活,为老乡排忧解难时,总是心怀乡情、秉持公平又接地气,为当事人带去亲切感的同时又能收获满满的信任感。办公室墙上挂着的锦旗和奖杯,就是群众对曲江法庭工作上的最大认可。
善用多元化解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他
刚过去不久的柑橘成熟季,利民乡清溪村发生了一件棘手的纠纷,40多户柑橘农户运输柑橘的唯一道路要经过3家农户的耕地,为了以防自家地被运输柑橘的车辆压坏,3家农户便设了通行阻碍。路被阻断,辛苦一年到头涉及上百万的收入来源也将被阻断,40多户柑橘农户急得团团转。
若按部就班地立案、开庭,等正常程序走完,40家农户的柑橘将错过上市黄金期,一年到头就白忙活了。承办法官老沈迅速找准双方合法利益的平衡点,为双方当事人分析利弊,释法明理,最终组织双方协商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方案:40多家柑橘户共同出钱,赔偿运输过程给3家农户带来的实际损失。40余户柑橘农户悬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此案未经开庭审理,由乡镇府与基层人民法庭直接对接,采用多元化解的方式成功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解决在当地,收到了源头治理的良好效果。 在老沈看来,基层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双方大多不是“冤家”,许多当事人的初衷并不是要闹到两败俱伤,只是想讨要一个合理的说法。双方大多不是"冤家",所以调解工作很重要。就如曲江法庭门口粘贴的《告当事人书》上所写,在不伤双方和气,不用对簿公堂之前化解百姓之间的纠纷,是最好的结果。所以他始终坚持“司法为民”的工作信条,办案时就有意识地把法律的种子播撒在群众心中,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守住基层第一道防线,为搭建基层法治的桥梁添砖加瓦。
法槌和锄头在手中无缝切换的他
工作太忙时,家中只有妻子一人。有一次,到又远又高的山地收农作物时,妻子不慎将左脚扭伤,但老沈上班走不开,无法照料妻子,更无法在蔬菜成熟季及时回家收割。一瘸一拐从地里往家走的妻子说,她家的农作物经常错过好卖价。
好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利好政策,让家乡曲江变得越来越好,有了许多现代化办案设施。法庭通往村村寨寨的泥土路修建成水泥道,大部分村子已经可以正常通车;卷宗归入专用系统后,查询起来更为快捷方便;案件现场也可以用手机拍摄保存为图片和视频,供自己随时查看。这些变化,为基层审判工作提质提效带来了新的保障。
初心不改,一直在路上。
37年光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初心。在扎根基层司法为民这条路上,沈鹏飞从没停住脚步。瞧!那个身穿制服,脚配运动鞋,手提公文包的身影,又穿梭在村村寨寨的乡间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