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驻守景洪市南大门勐龙镇,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力量,景洪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勐龙交警中队自1995年3月成立发展至今,用青春和热血,年复一年守护着全镇699公里的道路交通安全和边境和谐稳定。因工作成绩突出,2010年荣获全省公安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中队;2019年荣获2次集体嘉奖。
党建引领 投身基层社会治理
勐龙交警中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人民警察队伍授旗并致训词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守边有责、守边负责、守边尽责的责任意识,主动适应边境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依托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联合勐龙镇党委政府同步启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聚焦党建“五要五提升”特色工作法,第一时间抽调党员民警、辅警组建执法小分队,采取“入户摸排+挂图作战”“合成作战+联勤联动”“固定巡逻+严厉查处”“宣传引导+营造氛围”“执法规范+考核通报”的“五+”举措,对勐龙片区较为突出的走私、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车辆无牌无证等问题重点打击整治,全面推进综合治理。同时,在景大线勐龙镇事故多发路段增设安装路灯,对事故多发路段进行改道治理,从源头上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疏堵结合 打造升级版“曼伞”模式
近年来,边境走私问题日益严峻,勐龙镇曼伞村部分村民把走私护私作为致富“法宝”,一度成为臭名远扬的“走私大村寨”。
为实现全覆盖打击治理,勐龙交警中队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派出工作组驻扎曼伞村,联合村治保、党员先锋岗等临时服务组织开展“微党课”“社情民意微服务”,建立村规民约和村民诚信档案,对诚信缺失、屡教不改的村民,列入“黑名单”重点关注。积极联合党委政府推行“管边控边积分”管理,每月对在管边控边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达90分以上黄板,80分以内的蓝板,70分以内的红板分别进行公示,对有走私倾向的村民及时进行提醒和教育。
与此同时,工作组对曼伞村所有车辆和车主、驾驶人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登记,建立一村一户一档,并以曼伞村为重点村寨,对过往货车、小型客车、摩托车等重点车辆进行逐一检查,严查严处涉牌涉证交通违法行为,对达到报废条件的车辆一律依法依规进行强制报废,并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在降低车主损失的同时,也赢得了村民对打击整治无牌无证车辆的理解支持。
通过打击整治,曼伞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强力提升,村民法律意识逐渐加强,村民从走私谋利转为以种植茶叶、橡胶为主,从从前的抵制抗拒到积极主动举报非法走私车辆,为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奠定了群众基础,曼伞问题逐渐得到根源性治理,勐龙交警中队成功走出了一条公安机关铁腕整治手段与人性化执法相结合,具有示范效应的“曼伞”路子,而这一先进经验也得到了任军号副省长的高度肯定。
云端调解 勐龙版“枫桥经验”走出国门
边境道路交通安全是稳边固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少个家庭因交通事故从此支离破碎,不可避免引发一系列矛盾纠纷,且很多交通事故涉及境外边民,这无疑给勐龙交警中队出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面对难题,勐龙交警中队充分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开展好中缅联合执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矛盾纠纷调解由“线下”转到“线上”,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推出“云端调解”,专门成立了调解小组,遵循调解优先、合力化解的原则,引导当事人通过微信平台解决交通事故纠纷。特别是涉及境外边民的交通事故纠纷,因双方当事人分别在缅甸和中国居住,为尽量避免当事人往来奔波,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勐龙交警中队调解小组及时联系缅甸警方,由中缅警方分别带着当事人,并各自作为见证人,利用微信视频连线进行“云端调解”,执法记录仪则全程同步录像,有效解决了双方沟通不畅、协议难以落实到书面等问题,让双方当事人实现了公平公正以最低成本解决争议纠纷,在网络两端“协商一致”。
为民服务 筑牢疫情防控抵边防线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勐龙镇边境一线带来巨大压力,勐龙交警中队紧紧围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防控策略,重点对边境公路、主干道卡口实行24小时查控,做到村村寨寨分兵把守,守护好了抵边防线安全。
为减少人员流动,结合便民利民服务举措,勐龙交警中队主动到边境村寨开展摩托驾考送上门服务和开通窗口业务预约办理通道,截至目前,共上门服务办理摩托车驾驶证467本,摩托车落户391辆,办理驾驶证检审98本,车辆检审1058辆次,从根源上减少村寨人员流动和人员聚集,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
在防范境外疫情输入阻击战中,“云端调解”也大显身手,勐龙交警中队全力构筑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枫桥经验”的“网上战场”,依托“云端调解”模式,在辖区内大力推行“足不出户”调解,最大限度避免人员聚集流动,让辖区群众在严格遵守“不出门、少出门”疫情防控规定的同时,实现依法公平公正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全力筑牢了疫情防控抵边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