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法治建设 > 正文
“七五”普法:柔情傣乡交出亮丽答卷
发布时间:2020-08-19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从“扫除盲区、点面结合”到“精准施策、创新融合”,景洪市不断优化普法内容,提升普法质量,打造独特的傣乡“七五”普法品牌。  

  全市创建国家、省级文明单位58家,2018年入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创建国家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创建省级和州级民主法治单位17家、市级平安单位325家,建成法治辅导站10个,村法律阅览室85个、法治学校52所。  

  全社会形成法治风尚,民族和谐、群众和睦,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2015年至2018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平安市。  

  “双普法”构建“百家齐放”大格局  

  切实推进“谁主管谁普法 谁执法谁普法”(以下简称“双普法”)工作责任制落实。景洪市委市政府制定《景洪市关于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措施》,明确各普法责任主体工作任务,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普法长效工作机制。建立普法目标责任分解机制,印发《景洪市“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强化各乡镇、各部门(单位)普法责任意识,倒推各责任机关切实履行职责。

  进一步优化普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法治建设考核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绩效考核和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了普法工作由“软指标”变为“硬任务”,使普法责任主体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各部门(单位)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工作格局;积极引导政法干警、人民调解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及普法志愿者等组织开展“以案释法”活动,真正实现了普法工作由“独角戏”走向“大合唱”。  

  “菜单式”普法实现法治宣传“按需送”  

  2016年以来,景洪市普法办主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开启“菜单式”普法新模式。  

  摸清群众法律需求,定“菜单”、知“口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明确“菜系”,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群体对法律的不同需求,推出适合群众口味、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实效性强的普法“菜单”供群众选择,让群众“点菜学法,点师授课”,让普法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改被动为主动,你“点单”、我“炒菜”。组建由63名经验丰富、政治素质过硬且热心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和律师组成普法讲师团,按照群众的法律需求编制普法“菜单”,由各乡镇、各部门根据各自需求“点单约课”,根据群众“点单”,深入各乡镇、部门、企业、学校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宣讲活动。2016年以来,陆续开展了婚姻家庭、禁毒防艾等专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285场(次),受教育群众达6万人次。  

  创新普法宣传手段,你“下单”我“配送”。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村寨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服务送上门。推广“景洪普法”微信公众号、云南掌上“12348”平台,疫情期间开设“普法抗疫”专栏,组建景洪战“疫”公益法律服务团,为疫情防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保障。  

  紧扣“三个重点”实现普法工作全覆盖  

  重点对象普法全覆盖。突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意识,提升依法办事能力。2016年以来,举办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19期,培训2750人次;职级公务员培训班14期,培训1850人次;各级领导干部专题法律讲座100余期,受教育人数达1万余人次。突出“关键对象”,青少年学生广泛学法。全面开展“校园法治”工程,配备法治副校长76名,配备率100%。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516次,专题讲座163场,发放各类法治宣传资料31万余份,受教育师生10万余人次。结合疫情防控主题,开展“疫情防控 助力复工复产”活动48次。成立“景洪市总工会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室”,面向全市各基层工会及广大职工提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服务。 

  重点领域普法全覆盖。围绕服务三大攻坚战,广泛开展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专题普法宣传。按照“万人进千村帮万户”法律服务助推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建立8个法律脱贫微信群;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有机融入法治宣传内容,致力文明与法治同频共振。 

  重要节点普法全覆盖。“七五”普法以来,“法律七进”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的思路,利用民族“五用”工作法,抓好“特懋克、嘎汤帕、傣历新年节、禁毒(安全生产)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节庆日及宣传月开展主题宣传活动1800余场次,宣传法律法规30余类,发放汉语、傣语宣传资料150万余份,受教育人数150万余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4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