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身残志坚 扎根基层的好民警——陈少才
发布时间:2019-12-11  

  “柳家卢家高家巷,龙寿沟,大场上。张家史家刘家园,谭家坪,金甲神,上林福园新安乡。城东村,柏果树,寺南寺北小大路。柳树沟,纸匠房,灵源文化好风光。” 

  一年前,初到永胜县公安局永北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的陈少才,为了方便记忆和熟悉永北镇灵源社区及文化社区的村情而编了这样一条顺口溜。从此,他与灵源、文化两个村委会的18个自然村及2条街道3个小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和社区28位村(居)委会干部及将近1万居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大家逐步从陌生到熟悉,从设防到互信。随着警民彼此的理解与融洽,使他深切地感受到当初自己大胆选择到基层工作并没有错。 

  陈少才,男,50岁,1991年7月毕业于云南公安专科学校治安管理专业,分配到永胜县公安局工作,曾是派出所民警,县公安局刑警、网警,曾任办公室主任、指挥中心教导员等职,也曾被组织选派到东风治读坪驻村扶贫工作了三年。2018年10月他回到局机关后,积极响应局党委关于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号召,向组织递交了申请表,表达自己的志愿。他在申请理由一栏里写道:“精简机关,充实基层,警界倡导,民众所需,我辈义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赴永北,回上世纪。我生为警,理应亲民,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身虽伤残,初心未改,移民扶贫,急难险重,听凭调遣,不辱使命。恳请党委,准我志愿。此去经年,力所能及。屯警街面,驻足社区,病猫逼鼠,义无反顾。”如同铮铮誓言,跃然纸上。 

  残而不废,追求生命的真谛 

  他是一名伤残人民警察。因在一次出警处置抢劫杀人案时,迅速赶到现场制止犯罪,抢救出受害人,控制住犯罪嫌疑人,自己却身负重伤(掌骨骨折和肺部受伤),他被评定为七级伤残。生活变故突现面前,他曾有过短暂的迷茫和焦虑,但最终还是因为拳拳的初心和沉沉的使命,他坚持边治疗边工作,加倍努力,也经历了多个岗位的历练,走上了一条残而不废的道路,彰显出生命的尊严。在办公室工作期间,曾带领团队创下连续十一年荣获先进集体的纪录,他从一个科员职的主任逐步成长为主任科员。脱贫攻坚如同号角声声,冲锋陷阵勇当排头尖兵,三年的驻村扶贫生涯,在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中,挑战着病体的极限。年过半百的他,伤病沉疴,常因哮喘折磨,连说话都是气喘吁吁。去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他又一次到昆明检查治疗,发现已是“重度阻塞性呼吸障碍”,因严重缺氧,医生建议他每天至少要吸氧九个小时。伤病已不可逆转,只能控制加重而无法治愈,而且每天在不同时段需要服用四种慢性病药品。在困难面前,他坦然面对,鼓起生活的勇气,尊重生命的价值,追求生命的真谛。他谨遵医嘱积极治疗,购买了一台家用制氧机,每晚坚持吸氧。领导和同志们也很关心照顾他,晚上从来不让他到派出所值班执勤。就这样,白天坚持上班,努力完成好社区工作任务,夜间吸氧疗伤,减缓呼吸困难症状,他真正实践了申请社区民警表格上载明的那份志愿:“力所能及,义无反顾”。 

  学而不厌,力争适应新岗位 

  初到派出所,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尽快学会各项社区警务,尽快熟悉村情社情,所里年纪最大的他,依然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年轻的民警学习请教,积极走访村干部和治安积极分子,了解掌握社情民意,掌握社区治安管理要素。因当年驻村扶贫而错过了参加“一标三实”工程建设的机缘,他决心补课突击,主动下载了社区警务APP,从最基本的采集信息学起,在手机上摸索着社区警务系统设置的各项功能。按照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要求,尽量学着将三实采集、安全检查和每次现场工作都能按规定进行规范应用。这样边工作边学习边应用,也使他切身感受到信息化警务变革带来的效能。他常常因年纪较大和学习较晚而感到忧患,深知自己的短板,紧迫之中争分夺秒进行学习。学习信息化应用,学习群众工作,旨在尽快适应社区民警新岗位,力争做到规范执勤,服务到位。除了如饥似渴地业务学习,他还积极参加所里组织的政治学习,参加各级公安机关的视频学习。 

  锲而不舍,社区警务无小事 

  社区民警每天做着接地气的群众工作,为一些小之又小的事情去奔波,甚至忙碌之后都回想不起做过一些什么。但是,他常常觉得,小事干不好大事就干不成,把简单的事办好了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不平凡,只有扎扎实实地把那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办好,才能实实在在地和谐警民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警务无小事。

  派出所值班执勤任务繁重,社区事务众多,所里的公务用车显然不能满足各社区的工作需要,为解决在社区交通出行问题,他特意网购了一辆助力和自行两用的单车,每天骑着单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奔走于城郊农庄。风雨无阻,快乐骑行,到各重点单位和行业场所访查、宣传和防范,既方便快捷,又减少了堵车的烦恼。 

  灵源文化社区位于城郊结合部,社区人口将近一万人,失地农民较多,流动人口较多,重点人群较多,城中村和出租房也多,居村相连,地界难辨,治安情况复杂。社区有大型在建工程教育文化园区,随着工程陆续竣工,也将迁入大量的人口和重点单位、行业场所。今年以来,陈少才以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为抓手,以社区“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矛盾不上交”为目标,以超前排查苗头隐患,处置突出矛盾为举措,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成效明显。为了尽快熟悉社区、融入社区,他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勤于遍访调查和登记造册,准确掌握辖区内重点单位、特种行业的基本情况,确保底数清、情况明。针对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多发情况,他以每月对81家重点单位进行走访开展安全检查工作为契机,深入到学校医院、广场超市、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区域向社区群众宣传,传播防范知识,提升防范能力。 

  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将群众添加为微信好友,来办事的群众中不少都存在人户分离情况,在他的微信朋友圈的700多个网友中,除了部分亲友同事,更多的是社区群众,还加入了两个社区微信群。在与群众互动交流中,常常能提升服务效能。他认为,老百姓在你心中份量有多重,你在老百姓心中份量就有多重。11月20日,他在对物流寄递行业进行安全检查时,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中午闲暇,猛然发现山里村民聊天群里有人说,长地河一位群众遭遇事故送大理州医院准备手术抢救,但需要找几本无偿献血证。看到消息后他立即骑车赶回单位抽屉翻出自己的4个红本本,这是他在年轻和健康年代的9次无偿献血所获。为了赶时间,他立即抄近路拦截停客运车,请人捎带去医院。与群众交朋友,视群众如亲人,不管生熟,无论贵贱,这是他的一项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