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磨砺与坚守:一名85后法官的内心独白
发布时间:2019-11-28  

  “当把法袍捧在手里的时候,我感觉像捧着自己的梦想,捧着一份沉甸甸的誓言;当把法袍捧在手里的时候,我感觉它的轻盈,也感觉它的沉重;穿上法袍头顶天平,敲响法槌,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方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王琴丽,女,汉族,1989年9月生,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2013年12月进入西山法院工作,法律工作年限5年。

  2015年,承办的(2014)西法民初字第4082号案件入选2015年卷《中国法院审判案例要览》;2017年,被评为 2016年度先进工作者。

  王琴丽的独白

  我于2013年进入西山法院办公室工作半年。2014年2月开始,工作调动到民事审判部门,最初是在民三庭工作学习,并开始承办少量的案件,后来的两年里,我慢慢接触到了不同类型的民事案件审判。2016年,司法改革浪潮来袭,法律工作年限不长的我未能参加前两次员额法官遴选,之后便专注法官助理工作,先后在金碧法庭、民事精审团队担任法官助理。

  回想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仍然记忆犹新。

  民事审判部门的工作非常繁琐忙碌,需要与各种不同的当事人打交道,每天一上班电话就不停的响起,不仅有接不完的电话还有各种琐碎的事情需要处理,每天的上班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

  记得当时有一个案件,我们一直未找到被告,某一天快下班时候,我突然接到原告打来电话说:“一直未领取应诉材料的被告出现了”...... 于是,挂断电话后,我与同事便赶着去找被告,将下班、吃饭都抛之脑后,唯想着尽快找到被告,尽快安排开庭。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独自调解、第一次独自开庭时,面对法庭上坐着的双方当事人,我内心忐忑不安,既紧张又激动。当想到是在我苦口婆心的多次劝说下,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时,内心又充满了欢喜。

  当然,民事案件的当事人也并非都是能够相互谅解、相互让步,最终达成协议的。

  曾经,我承办的一个继承纠纷案件里,原、被告双方都不接受调解,甚至还“大闹”法庭。原、被告都是兄弟姐妹,因父母遗留多年一套老房子将要拆迁而对簿公堂。起初,我觉得他们是亲人,调解化解矛盾或许比对簿公堂更能解决问题。可,经过我多次组织他们进行调解,原、被告却始终不能达成和解,我只好依法宣判。

  判决出来了,可之前不肯让步的一方又不乐意了,看到判决书上的金额还少于调解时对方已同意支付的金额后,便以判决是错误的而无理撒泼,要求我更改判决内容,甚至对我恶语相向。

  当时我倍感心酸,苦口婆心的调解当事人不接受,依法作出判决当事人也不接受,这份工作太累了....... 可又想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想想上学起心里的 “法官梦”,就这样我避开当事人,平复了自己委屈的心情,等当事人冷静下来,我耐着性子跟他说明判决的依据、法律的规定,最终当事人也表示认可,带着判决书离开了。

  堆满办公桌的卷宗对于我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每当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的卷宗,我还是会抛开所有思绪,将精力集中在处理案件上。刚参加工作时,我很羡慕“老法官们”,他们能够游刃有余的将每一个案件中的难点、疑点查清并正确适用相关的法律条文,心里充满钦佩。我心里暗想,我也要努力办好手上的每一个案件,将来和“老法官们”一样,运用手中的“权利”为每一个案件当事人定分止争,化解矛盾。

  记得有一次,我晚上加班,八点多的时候,我给当事人打了一个电话,通知他们开庭时间,我这边刚说完:“ 你好,这里是西山法院XX法官团队,你是某某案的某某某吧?" 电话那边,当事人惊讶的说:“对对对,你们怎么现在还在工作啊,太辛苦了吧,法官你们也真不容易......” 当时,看看满桌的卷宗,我却有了一种被瞬间治愈的感觉。

  司法改革后,作为一名法官助理的我,每天和卷宗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我静下心来跟着团队法官们学习,与他们交流案件,看卷宗、写判决、看判决.....看似重复的工作其实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我在前辈们的案件中学经验,在团队办理的案件卷宗里学写判决、学调解技巧。边学边用,协助法官对一些简易案件的当事人双方组织调解,每当看到当事人拿到判决书或调解书后不再因该案件有新的冲突时,我的内心也会有一种成就感。此时,我也会觉得“司法为民”不再是那么遥远的四个字,其实它就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工作中。

  如今,我已然成为一名员额法官;未来,肩上更多了一份责任和使命。

  2019年11月19日下午,当我接过“任命书”时,我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审判人员。相比于多年前的审判工作,无论是工作经验还是性格的沉淀,我都要比那个自己更成熟、稳重,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11月22日,当我和其他9名员额法官站在法院大楼里跟着“老法官”宣誓时,我深深感受到一股前进的力量在推着我,有些兴奋、有些紧张.....

  座谈会上,听着两位“老法官”的故事,我也在思考:未来,当我拿起法槌的时候,会不会像他们一样坚定、果断?虽然自己现在已经是一名员额法官,但我依旧会继续像前辈们虚心学习业务技能、审判经验以及他们耐心细致、勇于担当的品格,努力办好每一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