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云南“最美基层民警”故事分享活动在云南警官学院举行。云南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郭品出席并讲话,省委宣传部、省公安厅、云南警官学院、各州市公安局相关领导、社会各界代表及云南警官学院1000余名新生现场聆听故事分享。
活动现场,来自普洱的最美基层民警候选人王品舜借助生动鲜活的音视频资料,声情并茂地分享了他三十年扎根基层派出所服务人民群众的故事。
传 承
我叫王品舜,来自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参加公安工作三十年来,一直在基层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
我的家乡普洱矗立着一座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上面记载着68年前普洱专区26个民族头人代表剽牛喝咒水,团结一心跟党走的誓词。1969年,我就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哈尼族家庭,从小父母就给我讲“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这段让人热血沸腾的誓词伴随着我从小到大,一直进入到工作岗位。1989年,我被分配到镇沅县公安局振太派出所工作,那时候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非常艰苦,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所以,为了方便下乡走访,派出所配了一辆自行车给我作为交通工具。可乡镇辖区到处都是大山,很多时候自行车根本用不了。
振太派出所辖19个村、308个小组,骑自行车能到的只有5个村,其余村子只能靠走路,最远的村子要走70多公里山路。走70多公里山路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早上天还没亮就得出发,一直走到晚上8、9点才能到,还要走快一点。中途没有吃饭的地方,饿了就吃口随身背的干粮、喝口水,又接着赶路。每次下乡办案走访多的时候要半个月,少则一个星期,在村里就寄宿在群众家里。我习惯用“两头黑”来形容当时下乡开展工作的状态。说来也不怕笑话,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火塘边解决问题的,为群众做调解、获取情报信息和案件线索、查办各类案件、拉近和群众的距离等等。经常下乡驻村,让我不仅用双脚徒步丈量了从派出所到村村寨寨的路,还走通了群众心里的那条路。
在家乡镇沅有一种少数民族,叫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他们的人口数量很少,世代居住在高海拔山区,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几百年来一直过着刀耕火种、茹毛饮血、以物换物的生活。2006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约有200户苦聪同胞走出深山,搬迁到了哈尼族聚集地复兴村。可是,随着他们一起搬迁而来的,还有一系列问题。一天,派出所接到了苦聪群众的报案,说政府划给他们的100亩地被人抢种了。经过调查,原来是复兴村的哈尼群众对搬迁政策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地要让给他们种?为什么我们的水要分他们喝?为什么没经过同意他们就把我们的芭蕉摘了、把我们种的菜拔去吃了?两个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我走到苦聪寨子调解,苦聪群众认为我是哈尼人,处理问题会有失公正,我走到哈尼寨子调解,哈尼同胞把我赶出家门,质问我为什么帮苦聪群众说话。一次又一次走进寨子,一次又一次被赶出家门,我没有退缩,坚信一定能打开群众的心扉。在苦聪群众家中,我耐心分析了两个民族生产生活上存在的差异,并带领着他们在哈尼寨子边上补种了芭蕉苗、种上果树和蔬菜……在哈尼寨子,我苦口婆心做工作,不管是哈尼族,还是苦聪人,都是一家人,要互相帮助,团结和谐,才能共同过上好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真心真情的调解和帮助,逐渐消除了两个民族同胞兄弟之间的隔阂。哈尼同胞教会了苦聪兄弟用耕牛种田插秧,苦聪兄弟也会邀请哈尼同胞一起喝酒唱歌庆祝畲皅节。村寨里两个民族家庭有的还结为了亲家,共饮一泉水,共耕一片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誓言在新时代延续传承。
2017年的一天,我接到一个从四川打来的电话,一位少数民族女性在十四五岁时被拐卖到了四川,找到失散三十多年的亲人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案件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人口信息系统中根本无法查找,而且时间跨度大,当事人能提供的有效线索少之又少,我只能采取最原始的方法,到可能是她户口所在地的村子挨家挨户询问查找。民族同胞们听说了这个事,纷纷主动到派出所向我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信息。17年8月27日,年过半百的女儿抱着年近八旬的老人在派出所喜极而泣,夸我“神通广大”让他们破碎的家又团聚在了一起。其实,我哪有什么“神通广大”,我来自民族同胞,根在民族同胞,我始终把他们当作‘自家人’,他们也早已把我认作了‘一家人’。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警务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言壮举,也没有惊心动魄的侦查抓捕,但我相信,只要真心真情为民做好事、做好每一件实事,天长日久,警民关系就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出和谐的花朵,结出辖区平安、社会稳定的丰硕果实。我将继续保持一颗赤诚忠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基层服务人民,让民族团结的誓词在新时代传承、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