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参军,1989年退伍后成为人民公安队伍的的一员,五年兵龄,30年从警生涯,时代在飞速发展,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党员民警身份赋予他的砥砺前行的初心;从领导职务、到非领导职务再到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他用心对待每一份基层公安工作赋予他的责任;他是30年初心不改,身边人的暖“阿罗”(纳西语,意为爷爷),乡亲们的“自己人”,嫌疑人敬畏的“鬼”老倌,“一门三警”子女心中的“好榜样”,他就是玉龙县公安局拉市派出所社区民警和善林。
2017年2月,为积极响应机关警力下沉派出所的号召,和善林同志便在拉市派出所海北社区深深扎下了根。作为所里年龄最大的老大哥,他不抬架子,不卖关子,俯下身子,用实实在在的点滴,感染身边的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期间,他忠诚履职,践行初心,把“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落实在行动上。用默默无闻的朴实言行,为辖区的社会治安,献上一缕平安的绿意。在他的熏陶下,儿子、儿媳沿着他的足记,安心驻守不同的基层派出所岗位。
身边人的“暖阿罗”
一个团队,需要一种感染力与“催化剂”,让团队工作不断迸发出常新的激情与活力,舒缓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蓄积满满的正能量,反哺工作,回应期盼。在身边人的心里,普通话不标准,一开口纳西音便脱口而出的老和就是温暖的“催化剂”。
所容所貌,既是一个团队的精、气、神,也是一支队伍最直观的外在形象。和善林特别爱惜这张“脸”。不管值班在所,还是正常上下班,老和是所里第一个打扫内务卫生的人。身边的人爱惜老和,叫他非值班期间上班时间到所就行。老和“翻脸”了。“年纪大了睡不着,活动活动有益身心的小私心,你们都想剥夺?”。小小的举动感染了身边的人,打扫卫生,大家相互拼抢,加班值守大家争先报名……
在所里,嗓门洪亮不失幽默的老和爱管“闲事”是出了名的。作为紧张气氛的“缓和剂”老和总能在三言两语之中给遇到烦心事的同事们出主意,时间久了,他被同事们贴上暖心人的标签。他是所里民警、辅警心目中名副其实的“阿罗”。有烦心事了,找“阿罗”;爸妈吵架了,找阿罗”;耍朋友了找“阿罗”聊聊……。作为从警30年的老同志,他有着极强的敏锐感,他能从所里同志的眼神中或者是不经意的一句话中,发现“端倪”,解决问题。
乡亲们的“自己人”
从事社区民警的老和,用30年的从警经验,总结出了一句话,要想耕耘好自己的责任田,就得在行动上把乡亲们的事当做自己的家事。
在辖区74岁的和大爹心目中,老和是一位与他无血缘关系的家人。现年74岁的和大爹,膝下无儿无女,性格要强的和大爹,守着两亩薄田维持生计从不言苦。2018年的一天,因与邻居房前屋后的地界纠纷,老人找到了和善林。得知情况后,为人子、为人父的和善林被老人艰苦朴素的精神所感动。自掏腰包带老人到派出所旁边的小饭店里,给老人送上一顿丰富的午餐。临走前,悄悄在老人兜里塞上200元钱,帮衬老人补贴家用。送走老人后,和善林向所领导汇报情况后便一头扎进村里。找村干部,走访熟悉情况的群众,找当事人协商。反反复复,几经周折,最终当事人的气顺了,矛盾自然解决了。
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家”,而家事,大多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如果处理不好,小事积压多了也会酿成大事。作为一“家”之长,和善林的工作常在小事上下功夫。张家吵架了找他,问清是非对错,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家和王家发生纠纷,他依法办事,主持公道……时间久了,群众信赖他,服他管。“家庭”矛盾和谐了,社区治安持续向好。
嫌疑人敬畏的“鬼”老倌
坐不住的和善林喜欢在辖区溜达,遇到街边摆摊的,他扯开大嗓门,用纳西语问候下乡亲生意如何。遇到年长的老人,他亲切地与他们打招呼。遇到相熟的同性平辈,他自然地搂住对方的肩膀,递上一支烟,偶尔也侃侃大山。遇到年幼的孩子,他伸手抱过来,搂在怀里问要不要爷爷带着去买糖吃。在乡情们眼里,皮肤黝黑的和善林待人热情,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是位善谈吐,接地气的好民警。而只有犯事的嫌疑人领教过老和的高明后,才知道这个老倌不简单,“鬼”得很。
2019年的5月,与拉市镇相临的黄山镇、白沙镇、太安乡接连发生群众家中火腿被盗的案件。尽管案发地不在拉市周边。但作为曾经在侦查岗位上工作过的一名老侦查员,和善林敏锐地感觉到事情没那么简单。那段时间,结合扫黑除恶和各项专项行动宣传工作,老和每天在辖区里反复跑,反复提醒乡亲们做好安全防范。
就在来回跑的过程中,辖区村民的一辆面包车引起了老和的“兴趣”。通过反复推敲,老和发现这辆面包车曾在案发时段在案发地出现过。顺着这条线索老和很快锁定了辖区的青年车主和某某,但经过核实,老和发现,真正使用该车辆的是有吸毒前科的和某某的叔叔。对上号了!老和第一时间与友邻派出所互通了信息。果不其然,数天后,经过缜密侦查,和某某的叔叔落网,对实施系列盗窃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一门三警”子女心中的“好榜样”
2011年,从小受父亲熏陶,立志成为一名警察的和善林的儿子和晓春从云南警官学院毕业后,通过层层考试选拔,进入公安队伍,成为玉龙县公安局巨甸派出所的一员,在所里,相同的目标与志向让和晓春与内勤民警元丽春走到了一起喜结连理。“一门三警”,作为同事身边人的暖“阿罗”、乡亲们的“自己人”、嫌疑人敬畏的“鬼”老倌的和善林自然而然成了儿子儿媳效仿的榜样。
为带好头,打好样,老和丝毫不敢松懈。作为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公安民警,信息化是老和的短板和软肋。对此,老和没有自满和摆老资格,而是虚心请教儿子、儿媳以及身边的同事。从社区警务电脑录入工作的“一指禅”开始,普通话不标准,纳西音浓重的老和一路恶补拼音,学习工作系统,把社区台账做得井井有条,让儿子儿媳刮目相看。
“立身处世德为先”,老和特别珍惜“三警之家”的名片。所以他时时告诫儿子、儿媳踏实工作,坚守入警时的初心,把工作摆在首位,把群众放在心间。在他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下,而今,和晓春在白汉场派出所的外勤工作中,成长为一位“多面手”。作为内勤民警的元丽春,则是白沙派出所的“小总管”。三人分守三地,安心基层,把汗水化作岗位上平凡的点滴,洒下辖区社会治安平安的种子。
30年初心不改,在社区民警的责任田里,老和依旧埋头耕耘。用朴实的行动,感染身边的人,把温暖与平安洒向辖区,引领“一门三警”,践行大庆安保工作“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