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四十年的光阴,磨砺了岁月,花白了青丝,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不变的只是那份初心。
2019年立秋翌日上午8时,法警老刘像往常一样到办公室换上警服,带齐装备走进大门值班室。打开安检门、监控设备、安检机,准备就绪后给自己的保温杯里添上热水。这时门口已有三五成群的来访人在等候,上班的干警陆续到来。
8:30分,老刘和门卫一起开始指导等候的人们前来做登记、安检,新一天在井然有序中开启,这是老刘在法院工作四十年的最后一天工作日,虽然前一天他已办理完退休手续,但在得知今天法警队人手紧缺后,他默默前来值守最后一班岗。
1979年金秋十月,身高一米八结实帅气的小伙刘家顺,通过社招进曲靖市马龙区人民法院做了一名司法警察,这一干就是四十年。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到满头银发的老者,回想这四十年的人生路,不善言谈的老刘淡然地说:“自已没为法院做出什么,平平淡淡就走到了今天”。这位在法院四十年仅在过一个岗位—司法警察大队,仅有一个身份—司法警察的老刘,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运气好能顺利的在法院呆到退休。作为他二十多年的同事,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相处时间越长,我越来越不认同他的这个说法。那么一个真实的老刘,一个我眼中的老刘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我眼里,他是一位沉稳低调的实在人,一位备受同事尊敬的老大哥。他不会摆老资格,也不轻易提过往,从不引人瞩目。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段由别人代笔的他的从警经历,是这段记录才让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时刚到法院工作二十出头的小刘,因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而感到枯燥乏味,他为此苦恼懊悔,这与他当初的愿想相距甚远。就在他打起退堂鼓,不想再呆下去时,院领导看出了他的心思,找他谈话慎重地告诉他,这是法院不可或缺、需要新人来做的岗位。在前辈们的引导下,他开始调整心态,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在当时仅有两名司法警察担负全院的押解、送达、执勤等任务的情况下,他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平凡而充实的岗位,找回了自己的初心。尽管每天重复着琐碎的“幕后”工作,但他放下得失全身心的投入,不再抱怨不再懊恼,耐心面对每一个当事人,冷静处理每一起突发事件。随着法院工作形势的变化,他因学历不高,压力骤增。这时已人到中年的他,在工作之余重拾书本,用对待工作的踏实劲完成了学历上的提升,以勤勉虚心努力追赶年轻人。近年来作为法警这支队伍的元老,他无论是年龄还是按达标需要,已不用再参加体能训练,但每年他都主动和年轻人一起进行训练,从未缺席。在即将退休的日子里,他仍然以大局为重服从安排,押解、值庭、值班或到千里之外协助执行,他一样不落认真对待。
如今老刘的两个女儿都已经成家立业,提起多年以来父亲因为工作总把她们独自留在家中的经历,总是笑着说:“今天的独立全得益于父亲对工作的责任感。”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如今老刘最大的心愿就是在退休后,多陪伴孙儿们,弥补从前对女儿的遗憾。
这一天下午5:30分,工作结束时老刘在外来人员登记簿上统计接待83人,经过安检3人携带水果刀予以暂扣,不明液体2瓶予以没收。填写完值班日志后,他将一本新的登记簿交给门卫值班人员。这一天他的两名队友在异地执结一起标的68万元的案件,两名队友往返于数十公里的看守所押解被告开庭,顺利完成值庭任务。
这最后一班岗是老刘在法院四十年一万多个工作日平凡一天的缩影。四十年,他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早出晚归执勤押解的日子,有多少个通宵达旦只为守卫安宁,在多少个危险的瞬间挺身而出。当风霜浸染青丝成白发,未曾改变的是他赤诚的心,谦虚勤勉、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
在与队友们道别后,老刘骑上陪伴他多年的老朋友“雷克斯”自行车离去,目送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心里默默祝愿他晚年幸福顺意。(尹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