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彝山的“大侄女”
发布时间:2019-02-25  责任编辑:符晓

  

  她,是一名派出所女民警,第一眼看到她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可她却是这乡里出了名的“柔情女汉子”。同时她也是这乡里走出去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学业有成后又回家乡工作的彝家女。作为一名90后的年轻民警,她身上没有90后的娇生惯养,怀着一颗对公安工作赤诚的心回报家乡人民。她,就是局里2015年参加公安工作的起艳梅,公务员考录警察后被分配到家乡工作,成为一名基层治安守护者。 

  

  带着那份感恩的心,她深深的爱着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把儿时的初心在这种下。来到派出所,警校科班毕业的她很快适应了快节奏的公安工作,时而忙在八尺户籍窗口,忙在乡间走访入户,忙在调解邻里纠纷,忙在侦查破案,忙在处理派出所的内勤工作,十八般武艺她都迎刃而解。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成为服务家乡老百姓的贴心人,时间久了这儿的老百姓都喜欢称她“大侄女”。 

  小窗口通向“民心路” 

  户籍窗口是警民沟通的桥梁,担任户籍民警四年多以来,她用一本本户口册、一张张身份证、一打打的户籍材料认真践行着“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她时常讲:“对待来办事的群众,要像对待我的亲人一样,不能辜负家乡人民的信赖。”正是怀着那份初心,才让她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越干越有劲,迎来好评如潮。 

  2018年3月的一天,在与群众交谈的过程中,得知沈家村一个八旬老奶奶二十多年没有户口,因为无儿无女,没人给她办理,使其享受医疗、社保等方面造成了许多不便。了解这些情况后,已是上午十一时多,心急如焚的她,顾不上自己四个多月大嗷嗷待哺的女儿,受理完窗口上的业务便匆忙带上相机设备及材料找到老人家,又是入户访查,又是核实情况,为老人拍摄办理证件照片。忙到下午两点多,回到派出所女儿已经哭的声音都哑了,心疼的她哄好女儿后吃了几口中午饭又扑到户籍窗口忙去了。因老奶奶户口注销时间较长,调查材料需要收集的方面很多,她为了不耽误窗口工作时间,半个多月来把女儿交给母亲,利用午休时间到村间、村委会翻阅各种材料,开展入户访查,经过努力终于让老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户口。当她把户口簿和身份证交到老奶奶手上时,老奶奶的手颤抖了,眼角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然而到这一刻她没有就此止步,带上老奶奶的户口册、身份证奔忙在村委会、民政、社保等部门给老奶奶办理低保、社保卡等。当有人问老人家是她什么人时,她高兴的说:“老奶奶是我的亲人”。 

  四年多来,她为辖区群众办理补录户口60余人次、办理二代居民身份证10000余份,上门开展户籍业务办理服务800余次,从来没有因为工作不到位受到群众的举报和投诉,她虽是户籍民警,却走遍了辖区的每一个村庄。 

  把派出所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已经成家的她,懂得家里“女主内”的重要性,派出所这个家好多事情都需要她来收整。在派出所里,与家人都是聚少离多,她全然已经把派出所当成了第二个家。从事派出所内勤岗位的她,出色地完成了派出所纷繁复杂的内勤工作,让所内的男民警赞不绝口。内勤岗位上,她始终将“当好参谋、搞好协调、写好材料、做好统计、办好宣传、抓好内务、搞好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去要求自己。四年多来,撰写派出所宣传信息380余篇条,先后被省州新闻媒体采用30余篇条,各类统计报表500余份保持了“零”差错,把派出所内勤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另一方面她发挥家乡人地熟人熟情况熟的特点,义务承担起彝族“翻译官”职能,所内只有她一人通晓“彝语”,因为安乐乡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地方,很多群众习惯了用“彝语”交流,当大家听不懂“彝语”时都来找她帮忙翻译。 

  每次派出所战友外出办案办事,到饭点还没有回来,她总是把好吃的留下来给他们,待他们回来后把热乎乎的饭菜盛上饭桌。细心的她做好各种综合后勤保障工作,让在外奔波办案的民警心里踏踏实实,已成为这个家里的“贤内助”。  

  克己奉公清白从警 

  在派出所,经常听得见来办事的群众喊:“大侄女,吃饭去。” 她常笑着说:“大伯,大孃……我们工作有规定,现在我有工作了,要吃也是我请你们吃。”这些年下来,她恪守自己,从来没有接受办事群众的请吃,但是她请群众吃的有多少次她都记不清了。正是怀着对家乡人民感恩的心,严谨细致服务的她迎得家乡人民的好评。 

  在平凡的岗位上她“巾帼不让须眉”,不忘初始之心,把青春奉献给了她热爱的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