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李坤:穿警服的“人生导师”
发布时间:2019-02-19  责任编辑:符晓

  他是警察,从事着和特殊“社区居民”打交道的工作,尽管工作中少了冲锋陷阵、动人心魄的壮举,但是在这里,为一群人筑起了一道“心墙”,让他们有勇气,也有能力重新生活,不再孤独无望。

  李坤,保山市公安局隆阳分局新雨社区的一名民警,从警校毕业后便来到了新雨社区,如今在这里工作已经7年了。尽管在社区的工作并不如他梦想中那般“精彩”,但他却在这里找到了另一种人生价值——“帮助别人,也是在成全自己”。

  堵住深渊

  新雨社区是一个集戒毒、康复、医疗、培训、生活、就业、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戒毒康复场所,戒毒康复人员在这里有一个新的名字——“社区居民”。在社区工作7年,李坤见过很多到这儿的社区居民,尽管性别、年龄、相貌各有差异,但李坤对他们身上共同的特征却印象极深。“刚来时候,他们的精神状态很差,面容枯槁,身形消瘦,对我们进行的医疗服务也很不配合,极为抵触。”李坤说。

  在社区开展的各项帮扶措施下,在1-3个月的时间里,绝大部分社区居民的毒瘾会有所消减,其自身的身体状况也会逐渐好转。“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他们也不会像刚来时候那么排斥和抵触我们了。”工作时间久了,李坤在与社区居民的相处上也摸出了一些“门道”。

  为了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戒除毒瘾、回归社会,在民警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新雨社区形成了以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为支撑的产业机构,可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社区居民通过参加劳动,每人每月可领取1000至1200元不等的工资。而根据社区居民的日常工作情况,社区里实行多劳多得,按月发放工资的制度。“这样既安置了居民就业,增加了收入,又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回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强了他们戒断毒瘾的信心,堵住了令他们消沉的深渊,让他们能够早日重回社会。”李坤说。

  和社区居民接触多了,李坤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很多社区居民在没有吸食毒品前,往往都是在各自工作的领域有着一些成就,经济上还算富裕的人,但因为吸食毒品,他们最终陷入经济困境,家庭也支离破碎。这样的情况了解得多了,李坤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他们吸毒,是违法者,但他们也是受害者”。

  社区居民付某是一个令李坤印象极深的人,他曾是一家餐厅的主厨,拥有着不错的工作和收入。然而,在婚姻失败后,付某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于是不小心沾上了毒品。染上毒瘾后,付某更是自暴自弃,不但丢了工作,连家人也开始对他很失望。2012年初,付某来到新雨社区,签订了一年的协议期。“在社区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认识到毒品的危害,也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家人带来的伤害。生理脱毒后,他心理开始出现了自责情绪,变得不愿与人交流,甚至还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是李坤见到的付某最不好的状态。

  为了尽可能地帮助付某走出来,在社区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李坤把付某安排到了社区食堂工作,负责社区600多人的餐食制作,每个月还能领到1200元工资。“这样做,是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有事可干,在充实起来的生活中体验到他们被需要的感觉,从而逐渐找回自我。”李坤说。渐渐地,李坤看到了付某的改变,“他变得开朗了,愿意和别人交流了,工作也更卖力了,做的饭菜也好吃”。

  一年的协议期满了之后,社区一方面考虑到付某的家庭困难,另一方面也为了巩固他的戒毒成效,又聘用付某为食堂的厨师,每月支付他2000元的工资。“他在这里工作的状态挺好的,有一年过年还把她母亲和女儿接来这儿了,他母亲看到他的转变还挺欣慰的。”连付某自己也没想过,他还能重新振作起来。又工作了一年之后,彻底戒除毒瘾的付某离开了社区,之后他到大理开了一家自己的餐馆。

  在后来的联系中,李坤得知,付某的餐馆生意做得还不错。“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更多的居民能够像付某一样,真正走出来,找回自我,回归社会。”这是李坤致力于做的事,也是他深感骄傲和欣慰的事。

  穿警服的“人生导师”

  新雨社区的居民习惯称呼李坤“李哥”,因为李坤是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大总管”一样的存在,可在他们心里,李坤则常常被视为“人生导师”,每当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居民们总是喜欢找他诉说。

  社区居民段某在戒毒回家后的一段时间里经常感到苦恼。戒毒成功后,他一直想做些事情来弥补对家庭造成的伤害,也想外出做点正经生意。然而,家人却时刻提防着他,不让他出门。段某感受到了不信任,也觉得很无奈。苦恼之下,他给李坤发短信说了这事。知道这个情况后,李坤来到了段某家里,找到了段某的父亲。细聊之下,李坤才知道,段某父亲一直不让儿子外出是怕儿子出去后再次沾上毒品。“段叔,他之前在社区里表现很好,你要对他有信心,试着放开让他去做一些事。如果发现有不好的苗头,你再给我打电话,我们一起处理。”在李坤的耐心开导下,段某父亲同意了让段某试一试。后来,段某外出做了建材生意,这些年生意做得也越来越好了。

  “人都有自尊心,给足了他们信任,他们必然不会辜负你,事情也会往着好的方向发展。”李坤说。而在社区里,对每一个协议期满即将走出社区的居民,李坤都会把他们回归社会后会遇到的大小问题都叮嘱一遍,提前给他们打好“预防针”。

  “有些话,跟家人、朋友说,他们可能不理解、不信任;跟李哥说,他的话会让我充满力量和信心,不至于迷失方向。”在社区居民的心里,李坤是他们穿着警服的“人生导师”,重新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

  和李坤一样,因为工作,周春也被戒毒学员及其家属视为了他们最可靠的“老朋友”。如今,一些戒毒成功的学员回归社会后都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有的开店,有的做生意,闲来得空时,都会约着周春一起喝茶、谈心。

  “戒毒时,他们没有条件接触毒品,戒了毒出去了才是真正的考验。”李坤和周春都有着相同的感受。于是,在戒毒成功人员的后续跟进工作上,他们从来不敢懈怠。

  2017年,从新雨社区戒毒成功的董某回家后开了一家烧烤店,之后他结婚、生子,生活一切如常,这让李坤很欣慰。只是后来,得知董某父亲去世的消息时,李坤有点不淡然了,他怕董某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而再次吸毒,于是赶忙拨通了董某的电话。在一番沟通交流之后,李坤确定了董某的精神状态还算稳定,没有出现状况,这才放下了心。

  “学员戒毒,需要我们和家属的配合,让他们有依靠、有支撑。而戒毒成功后,对学员的持续跟进也是必要的,就如同人在往前走时需要有一个后盾,我们就是学员戒毒路上的后盾。”周春说。这也是每一个与戒毒人员打交道的民警致力于做好的工作。(保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