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法庭内外 > 正文
中缅边境“国际小法庭”
发布时间:2019-09-05  

  50多年前,“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成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典范。如今,守护在中缅边境的德宏边境管理支队姐相边境派出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新打造新时代“枫桥式”优秀边境派出所,为边境一线的长治久安夯桩筑基。 

  8月8日下午,云南德宏边境管理支队姐相边境派出所接到银井“一寨两国”景区负责人报警称:四川籍男子王某携妻女到瑞丽旅游,在银井“一寨两国”景区游玩期间,其3岁女儿被缅甸芒秀村吴觉某家饲养的狗跨境咬伤,因无法第一时间找到吴觉某,王某一家又急于赶飞机,情绪比较急躁,与景区工作人员吵了起来。

  民警到达现场后,第一时间安抚双方情绪,并迅速启动涉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召集司法所干部、“一寨两国”景区负责人和缅甸芒秀村头人现场进行调解。经多方努力,最终由景区先行赔付王某3800元,再由景区向吴觉某追偿。

  这样的小纠纷在当地并不鲜见。银井寨是古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瑞丽口岸南部的重要通道,在这里,中缅两国间没有天然屏障,田地犬牙交错、鸡犬相闻。两国边民习俗相近、语言相通,时常串门互动、跨境耕作。“缅方猪牛入境糟蹋庄稼”“中方鸡鸭出国觅食生蛋”等时有发生。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在姐相边境派出所的积极建议下,2011年,银井涉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由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等作为主要力量,在需要多方参与调解的情况下,邀请缅方村寨头人、族长等一起开展调处。该调处中心被边民誉为边境线上的“国际小法庭”。

  “宁可多次调解,也不图快留下隐患,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参与调解工作的姐相边境派出所负责人胡文武介绍,在具体调处中缅边民纠纷时,他们坚持“合法合理、平等自愿、服务大局”的原则,确保调处公平公正。

  翻开纠纷调解卷宗,调解内容主要涉及中缅边民“经济赔偿”“涉缅婚姻家庭”“子女上学”“赡养老人”“财产分割”等。当事人姓名、国籍、性别、年龄、住址,纠纷简述,调解结果,上诉及复核结果等信息一目了然。

  已担任“国际小法庭”调解人6年多的缅方村寨头人南亮,中文流利。“今年,我和中方调解员按照申请、审核、调查、调解的流程,采取现场或庭式调解方式已成功调处19起边民纠纷。”南亮解释说,“调解是柔性而非刚性的,既遵循两国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又考虑两国边民风俗习惯,让纠纷双方都服气。”

  来自缅方的纠纷当事人蝶蝶昂深有感触地说:“原先发生纠纷,双方吵个不停,问题非但没解决,而且闹得很不愉快。自从有了‘国际小法庭’,中缅双方调解员都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我们当然希望达成和解。” 涉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立以来,先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8起,调处成功率达95%,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换来了边民的笑脸和边境的宁静,体现了“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为中缅友谊打下坚实的民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