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保山市施甸县以解决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为问题导向,采取“三到位”城乡综合社会治理,着力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保障化解“五道防线”源头矛盾人员到位。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施甸县选取由旺镇大庄社区黄家店村民小组作为试点单位,采取建组织,搭平台,重三治形式,化解“五道防线”源头矛盾。一是健组织,搭平台。在镇、村两级指导下,组织黄家店村民小组成立村民理事会1个7人,除商议村组公共事务、组织实施公益项目、办理村里红白喜事等外,还担负着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职能。同时搭建了110人组成的“和谐大庄黄家店微信群”平台,由村民小组长担任群主,每户村民至少1人入群,村民代表、党代表、村两委成员、综治维稳员、理事会成员、司法所长、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人组成微信群,以微信群为枢带,全组形成通知通报、应急互助、共商事务、信息共享、共同监督作用。二是重三治,做三快。引导村民规范村规民约,自我约束,制定了《村规民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谐大庄黄家店微信群管理办法(试行)》及《黄家店自然村公共卫生责任区划平面示意图》等机制,把以德治为先,自治为基,法治为本贯穿于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群众参与意识积极高涨,群众户均自发集资1200元建设本组活动场所和解决“雪亮工程”资金不足问题,通过快速发现问题、快速协商解决、快速反馈结果“三快”改善了干群关系,实现了“枫桥经验”本地化乡村治理生根发芽。
保障打通社会治理“最一公里人员”到位。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县综治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采取三步走的形式,逐步推进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综治中心标识规范到位。2018年规范完成全县13个乡镇129村(社区)综治中心外观标识建设,重点建成了摆榔乡、由旺镇、姚关镇;仁和镇五楼村、勒平村、保场村,由旺镇永福村、中村;摆榔乡尖山村、酒房摆田村;老麦太和村;万兴乡万兴村等3个乡镇9村综治中心规范化,正在规划建设太平镇、万兴乡、何元乡、酒房乡等4个乡镇综治中心,巩固提升由旺永福村、五楼村、摆榔乡等1个乡2个村综治中心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基层综治人员保障到位。施甸县在财力十分困难情况,以规范和提高村(社区)干部补贴标准为契机,整合综治维稳员、调解员、交通劝导员、治保员、殡葬信息员、网格管理员、社区矫正员、禁毒专干“七员一干”合一为“综治维稳员”模式,配齐配强了129个村(社区)综治维稳员,并提升其岗位工资待遇和绩效考核奖。同时发挥发挥90支390人扶贫队员作用,把扫黑除恶工作与扶贫工作同部署同宣传,严防滋生黑恶势力。综合治理服务管控到位。综治维稳员通过岗前综治维稳、信访、交通、矛盾排查化解、禁毒、治保等专门业务培训,源头把吸毒、社区矫正人员、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子女等特殊人群作为“民转刑”命案防控重点对象,落实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奖补资金98.2985万元;推广应用社区矫正人员“口袋助理”APP和微信定位+包保”服务管控。从源头上加大了全县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防范“民转刑”命案专项行动力度,每月坚持定期排查家庭婚姻、邻里关系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及时发现掌握可能引发“民转刑”命案的苗头。2018年,全县接处警数、受理行政案件数均同比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逐渐增强。
保障城市网格化服务管控人员到位。采取分批招聘网格员方式,2018年1月完成了第一批30名网格员招聘工作,其中县综治中心10人、甸阳镇20名。根据甸阳镇的沙坝、街道、文武、张家、团树、大竹蓬等6个社区网格数量,采取一人多格的方式,合理把20名网格员分配到43个网格。采取集中培训和跟班轮训“二轮驱动”网格化工作,采取统一工作手册、统一工作证、统一签到表工作方式,整合网格内小区警务室、物业服务公司、业主委员会、保安人员、义务看护队、义务调解员、业主的力量和资源,弥补城市网格化技防不足短板,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综治牵头、甸阳镇负责、部门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网格化运行模式,重点建成甸阳镇沙坝社区康业小区网格榜样。(施甸县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