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探寻600年“金色王宫”孟连宣抚司署的消防记忆
发布时间:2018-08-02  责任编辑:符晓

  

  

  

  

  孟连宣抚司署坐落于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娜允古镇内,它是云南省内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傣汉合璧的古建筑,孟连宣抚司署始建于1406年,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袭土司统治,自明清延续到民国时期,其间共有28代世袭土司在此行使统治权,历时600余年,孟连宣抚司署在傣语中被称为“贺罕”,意为“金色王宫”。时至今日,为何历经岁月洗礼的宣抚司署仍然熠熠生辉?在这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中,也镌刻着不少“消防印记”。

  民族智慧造就独特防火文化,匠心守护百年繁华

  宣抚司署占地面积6738平方米,房屋共三台,整个建筑群南北朝向,地势前低后高,有正厅、议事厅、后厅、厢房、门堂等其他附属建筑组成,主体建筑为一座三重檐歇山顶干栏式房屋,放眼望去,斗拱飞檐,既有傣式竹楼特点,又有汉族建筑风格,表现了边疆少数民族精湛优美的建筑技艺,历经600多年风雨,这座“边地傣王宫”仍然令人神往。走进这座王宫后,所见令人叹为观止,飞格窗、雕梁画柱别致精美,土司官服、印信、旗帜、仪仗、公文布告、傣文典籍以及土司和家人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等物件都记录着刀氏家族的历史与辉煌。

  宣抚司署内部进与进相连,相互交错,据介绍,在建造王宫之初,建筑师们已经能够准确把握住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特点,每栋建筑都用石头垫底,设有通气孔,门窗均有大面积镂空,既能保持室内的干燥,又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但王宫整体建筑群为木结构,几乎就是一堆“柴火”,墙壁、门窗、屋顶上的瓦片将这些木材包裹在其中,且密封良好,犹如一个天然的“炉灶”。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宣抚司署曾在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被焚,后经多次修复,至今再未发生过火灾,为何会发生火灾,今已无法考证,在后来的重建修缮中,王宫的设计师们利用智慧造就了独特的防火技艺,走进宣抚司中,不难发现有每栋建筑之间都有一条条横贯东西南北的小道,均为石质,显然起到了防火隔离的作用,巷道又直通主门,一旦发生火灾,就成为了必要的逃生通道;在整个建筑群内,置有三口天然水井,从建置的位置来看,分别位于厨房、勐神神坛、正厅周围,除方便生活用水外,则有储水和消防之用,以备不时之需,这一系列古老的防火措施和制度,共同守护着王宫,也创下了600余年仅发生过一次火灾的记录。

  疏于管理导致火影重重,治患治源守望平安

  600多年过去,曾经的傣王宫变成了旅游景点,1965年,宣抚司署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宣抚司署内不少设施已破败,电线大多已严重老化,电线乱拉乱接现象随处可见,未设置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及室内外消火栓等情况屡见不鲜,加之游客络绎不绝,安全意识淡薄,很可能导致火灾发生,发现这一情况后,孟连县消防大队立即向市、县政府报告,市政府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带头调研宣抚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成立专班对这一古建筑进行整治,孟连县公安消防大队多次联合县旅游、商务、安监、娜允镇政府等部门单位多次进行实地检查,想方设法整改火灾隐患,确保文物古建筑安全稳定。

  2016年以来,大队在宣抚司内设置了微型消防站,配齐设施设备,并陆续在主要建筑内安装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建置200立方米高位水箱和30立方米消防供水池,配备干粉灭火器、张贴疏散指示和禁烟火标志、安装急照明灯等消防设施。在消防大队的指导下,宣抚司对房屋、建筑进行了改造,在不改变古建筑外观的情况下,在木质结构上刷上一层防火涂料,以提高建筑材料的耐火性,并建立了内部每日防火检查制度;供电、供气部门对原有的电气线路进行全面改造,重新铺设线路,用PVC阻燃管或金属管对电线进行阻燃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电气线路引发的火灾,同时大队联合县气象部门指导安装了防雷装置,在雷雨季节安排专人检查维护,以提高建筑雷电防控能力。大队经常对宣抚司开展消防宣传以及实战演练培训,教会工作人员及游客如何使用灭火器、发生火灾如何逃生等,并告诫导游劝阻游客禁止带烟火等易燃物品进入建筑内,从源头减少火灾隐患。

  “火灾是威胁文物安全的最重要因素”,配备新装备,建立新制度,全面加固了宣抚司消防安全保障,让这一金色王宫得以继续展示它的魅力和光彩。(杨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