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村里来了消防队
发布时间:2018-12-24  责任编辑:符晓

  

  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坐落于祖国西南边陲,作为国家级、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近年来,普洱市、孟连县汇聚各方力量加入到脱贫攻坚的洪流中,孟连县消防大队以助力地方发展为己任,积极参与到“挂包帮转走访”扶贫工作中。

  从孟连县城出发,驱车2小时,蜿蜒山路延伸到64公里以外的公信乡,云雾缭绕着群山,秀丽飘渺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几乎很难与“深度贫困”联系在一起。“公信”傣语译意为“豹子、老虎”出没的地方,公信乡公良村,一个佤族群众聚居的贫困村寨,便是孟连县消防大队挂包扶贫点,上世纪50年代,佤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现代社会制度半个多世纪以后,大山深处的佤族同胞们思想仍旧蒙昧落后,物质、精神生活极度匮乏,2015年,大队开始了与公良村的挂包帮扶工作,3年来,大队消防队员们用踏实坚毅的步伐丈量着扶贫路上的曲折与艰辛……

  

  “板凳上唠家常”,驻村遍访共谋脱贫思路

  怎样才能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为了掌握扶贫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大队8名扶贫队员自2015年起分批驻扎公良村,陌生的环境、简陋的条件、语言的障碍成为一道道难题,他们未曾有过抱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但边疆贫困群众仍然生活困顿之中,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迎难而上,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驻村干部们轮流驻村长则一月,短则10天,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挨家挨户走访,“老乡,家中农作物收成怎样?家中有些什么难处……”“国家扶贫政策好,只要肯干一定能摘掉穷帽子……”,在家长里短中掌握群众诉求与难处,宣扬党和国家惠农扶贫政策。在遍访挂包的86户贫困户后,大队扶贫队员们逐一核算村民家庭收入,分析致贫原因,同村组干部一起商量增收发展致富思路,公良村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能力低,自然的眷顾让大多数人得以填饱肚子,但仅限于温饱,村民依靠种植橡胶获得经济收入,收益并不多,村寨内公共服务基本配套设施得不到保障……都是贫困的根源,只有帮扶发展与环境相适宜的农业产业、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让村民摆脱贫困。

  

  “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让贫困群众长久受益

  16岁的岩吼是公良村芒德组的村民,母亲因患精神疾病丧失劳动力,爷爷奶奶年迈需要赡养,家中仅依靠父亲一人劳作维持生计,生活捉襟见肘,大队扶贫队员的到来,为岩吼一家带来了希望。“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是不是很向往外面的世界?”得知岩吼在初中毕业后想要外出打工,驻村队员喃相边做起了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沟通后才打消了他放弃学业的念头,负责挂包的孟连中队指导员顾永兴将岩吼协调到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并为他申请临时救助减轻家中负担,大队扶贫队员深知教育是“扶贫扶志”的关键,不仅想方设法为挂包户的学龄孩子创造学习条件,还多次为公良村公居小学送上办公用品、学习用具。“老师说知识改变命运,我要好好读书,毕业了参军,保家卫国……”一向不善言谈的岩吼,向扶贫队员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除岩吼的母亲外,大队挂包的86户村民中还有7人患有先天性精神疾病,21人不同程度残疾,交通闭塞、医疗保障服务欠缺,患病得不到有效治疗,重病重残加剧了贫困,扶贫工作开展后,大队及时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办理了每人220元的“扶贫医保”,农户自费40元,政府补助180元,同时,大队每月联系乡镇卫生院为患病村民发放药品,定期检查健康状况,使患病的困难群众有了多重健康保障。

  局促的空间里一家人围着火塘而居,被熏黑的木板曾是他们遮风避雨的屏障,“以前都是茅草房、木板房,刮风下雨的时候家里都是水,特别冷,现在虽然盖好新房子但是没有钱买水泥,没有办法铺地板……”这是村民叶些家的烦恼,大队龙明伟大队长了解情况后,立即资助5吨水泥用于村民完善房屋装修,“感谢消防员,没有你们,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住上新房子……”叶些在大队的资助下,成功住进了60平米的新房子。此外,大队还通过“实地办公”解决了村寨内农产品经销等难题,并通过购买发放鸡、羊等家禽发展副业为村民增收。

  

  “曙光初现,任重道远”竭诚为民需久久为功

  今年以来,随着消防队伍改制转隶工作的推进,加之大队中心工作繁多,便减少了干部驻村的频次,派出一名佤族专职队员和一名文员代表长期驻村,但大队仍然坚持每月定期进村开展帮扶,为村民送上大米、粮、油等累计5万余元的生活必需品,同时立足本职管控村寨消防安全,捐资建置的公良村微型消防站投入使用,配备灭火器、消防水带、水枪、储水器等10余类消防设施,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灭火演练,利用村民会议时间集中讲解消防安全知识,制定防火公约,告诫村民规范用火、用电,大大减少了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几率。3年的挂包帮扶工作中,大队扶贫队员们解决急需又着眼于长远,使公良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他们倾注了心血和精力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静待收获时节,期待边疆困难群众的笑颜……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对于下一阶段的扶贫工作,大队扶贫干部冯吉鹏信心十足,“经过3年的坚守,我们积累了充足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接下来,我们会在村寨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继续下功夫,全方位引导帮扶,千淘万漉虽辛苦,但我们相信积力之举无不胜,相信脱贫攻坚战终将会成功……”

  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服务群众中传递党的和政府的温暖,就是投身改革实践的力证,“永远竭诚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消防队伍提出的新要求,脱贫攻坚工作有尽时,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全市消防队伍将继续与驻地群众一道,以新体制、新形象展现新作为、新担当。(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