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边境调解一线 巾帼不让须眉
发布时间:2018-10-10  责任编辑:符晓
  

 

  张云聪,女,1985年9月出生,2006年12月参加工作。自2013年12月调至临沧市镇康县勐堆司法所任所长兼勐堆乡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以来,她一直奋战在边境乡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在近5年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中,她秉承司法公平正义,捍卫法律尊严,以致力边境和谐稳定为己任,组织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000余起,组织化解矛盾纠纷5347起,消除不利于和谐稳定的矛盾隐患107起,组织开展普法宣传进边境村寨100余次,使平安创建观念深入人心,为边境乡的安全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茶水热情接待来访群众 

  爱岗敬业、情系百姓是一种优秀的职业品质,这种品质在张云聪同志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时刻按照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管工作有多累、多忙、多辛苦,面对群众的来信来访,她总是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茶水,热情周到地接待群众的来访,耐心细致地倾听来访者的心声,对情绪激动的来访者给予安抚、疏通和引导,对处于弱势一方的当事人给予宽慰和鼓励。她在边境一线的乡镇工作没有双休日、公假、法定假日,自担任勐堆乡人民调解委会主任以来,连续3年大年三十都在排查调处纠纷一线值班。用张云聪同志的话说:“若老百姓因矛盾纠纷未化解过不好年,作为一名调委会主任,我无法安心过年;如果纠纷不及时调处,我这个调解委会主任就是不称职的,就愧对百姓。” 

  一心为民、一把尺子、一追到底巧化复杂矛盾纠纷 

  张云聪同志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道理,没有好的理论功底,在实际工作中是会翻跟头的;没有过硬的素质是无法驾驭人民调解工作的;只有理论功底,不加以实践运用也是不行的,要想有过硬的素质,除了学习好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以外,还要多向有丰富的调解经验的同行学习。因此,张云聪同志无论在工作或休息之余,她都认真学习与人民调解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与本地民情风俗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做到学习常态化,她撰写的笔记和心得体会达5万余字,通过不断学习积累,她的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在调解纠纷时,能够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尊重诉权,依法调解,以理服人,依法教人。在全乡总结推广了“服务群众,用诚心;公益道德,用热心;受理案件,用实心;矛盾排查,用细心;化解纠纷,用耐心;案件处置,用公心;法律援助,用真心;贴近民生,用爱心;对待名利,用淡心;关注社会,用责任心”的“重大疑难纠纷处置工作十法”,有力地推动了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 

  2015年7月的一天,在修建镇康县中山河水库时,水库施工方因施工取土导致王某家的地塌方,双方就赔偿事宜无法达成一致,王某情绪激动,带领10多个村民对施工方进行阻挠,以致工程无法施工。该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多次调解未果,得知情况后,张云聪带领调解工作组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对塌方地块进行了实地测量。通过调查了解,发现矛盾焦点在于,施工方只同意按实际塌方面积1.7亩来进行赔偿,而王某坚持按他持有的土地本上登记的2.7亩来赔偿,双方互不相让,使得纠纷处于僵持状态。张云聪认真查看了王某手持的土地本,发现户主是他人的名字,一问得知现在塌方的地是王某同他人调换过来的,没有调换协议,对方只把土地本给了王某作为依据。对此,张云聪同志随即掌握调处此起纠纷的窍门,她对王某说:“法律是讲究证据没错,但是没有确实充分的证据,法律是不支持的,而且你现在没有和他人调换土地的协议,如果要用土地本当证据打官司的话,是跟你没关系的。退一步说,即使土地本上落着你的名字,赔偿标准严格来说只会采取实际损害部分作为参考依据……” 

  王某听完张云聪同志的讲解后,自知理亏,马上同意作出让步,施工方也认为取土导致坍塌是有错在先,同意适当提高赔偿标准,双方最终就赔偿内容达成了一致。张云聪同志解决此起纠纷正是以事实为依据,揭穿王某依靠“证据”实现其多获赔的心理,并道明要害。这正是她在实际调解工作中学以致用的成功案例。 

  一支队伍、一套机制、一线设防确保边境乡和谐稳定 

  作为调解委员会副主任的张云聪深深地知道,光靠一己之力很难维护好一方的和谐平安,建强调解队伍,健全调解机制,制定各类矛盾调解预案才是调处工作的制胜法宝。自上任以来,张云聪同志一直致力于调解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调解员开展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充实、调整和壮大人民调解队伍,提高调解队伍整体素质,并积极探索、完善和其他部门协调机制,组织调解人员研究制定各类矛盾化解预案。在调解工作中,以突出“防”字为重点,每月定期对辖区内进行纠纷排查,认真摸索研究各类纠纷的特点和发生规律,抓早抓小抓源头,确保把矛盾纠纷扼杀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第一道防线”作用。 

  2014年8月的一天,张云聪同志在一次矛盾纠纷排查时得知大寨村田平子中组村民因核桃管护费与李某有着经济纠纷这一信息。双方矛盾之所以没有公开化,是因为李某曾经是大寨村的村主任,村民对他还是比较信任。张云聪同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主动找到李某说:“老主任啊,我听说您和村民们有着一点纠纷,虽然现在矛盾还未到公开激化程度,但是如果被动去对待这件事,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也会透支村民们对您的信任,您也是老调解员了,这时候您应该主动向村民表达您的诚意和苦衷,老百姓是明白人,他们会理解的。”李某听了后,感触地对张云聪说:“虽然我年纪比你大,但是你的觉悟比我高,是我被动地去看待这个问题了,我会马上主动去和村民协商好这一件事。”正是张云聪同志在想方设法在“防”字上下功夫,才无声无息地化解了这起将要激化的矛盾。 

  张云聪同志在调处纠纷时还体现“快”字功夫,在研判好案情后,果断出手,马到成功。2017年2月22日,家住铜厂村扣闷组的何某因对同村浪坝桥组的几名群众不满,用推土机将该组群众修建在自家甘蔗地边的水池淹埋,导致穆某等28户群众引水中断,只能用拖拉机到离村子很远的其他村寨去拉,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村民们极其恼火并意欲组织人员对何某进行报复。张云聪同志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上报乡政府分管领导,并电话通知离现场最近的村、组调解员安抚住双方当事人的情绪,随即同乡政府分管领导分多次赶往扣闷组和浪坝桥组走访了解情况,耐心地给双方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经过不懈努力,一起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终于得以及时化解。 

  张云聪同志时常说:“以防为主,调防结合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对此我是深有感触的,一旦有事情,就得马上主动介入,抢占先机,不敢有丝毫马虎。因为我知道,在工作中,一旦出现纰漏,就有可能导致血案的发生。”这就是张云聪同志,她甘于奉献,无怨无悔地践行司法行政工作者的职责;义无反顾,身先士卒地冲在调解一线,化解一次又一次危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调解员的神圣使命。她就像边境线上一名忠诚的卫士,巾帼不让须眉,为千家万户的安宁全天候地值守。 (匡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