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地上、桌上、椅子上、柜子上堆满了材料。桌上有3台电脑、各种咖啡,空气中有一股快餐盒饭的气味,电话不停地响起。你也许会认为这是一间互联网创业公司。而当翻开黄色的材料袋,各种五花八门的案子卷宗展现在你面前时,你才知道这是在法院。
这是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法院诉调中心主任褚嬴和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的办公室。他和21名速裁庭成员就在这样的几间办公室里繁忙地工作,创造了许多“奇迹”。
这里连续五年出全省办案“状元”,其中褚嬴2016年办案1066件,是全省法官办案数量的最高记录;去年的“状元”是罗玮,办案1002件。
在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下,用不到五分之一的审判力量,分流了全院百分之五十五的民商事案件,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繁简分流,法官炼就火眼金睛
这些年,案多人少是法院普遍面临的突出矛盾。早在 2011年,作为云南省首家案件破万件的基层法院,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同年,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小额诉讼的试点法院,西山法院率先组建云南省第一家速裁团队,探索民事案件繁简分流;第二年,这家法院就率先成立了云南省第一家独立编制的诉调对接中心,整合功能,形成集多元解纷、先行调解、案件快速裁判三位一体的案件繁简分流平台。
“速裁法官都要炼就火眼金睛!”褚嬴说。所谓繁简分流,就是将标的不大、争议不太大的交通事故、邻里纠纷、民间借贷、婚姻家庭等相对简易的案件交给速裁庭来审,其他业务庭审理较为疑难复杂的案件。简案快办、繁案精办,多元化解。第一步就是由速裁法官来挑案子。“把你认为简易的案子分流出来,剩下的才分到其他业务庭,实现简出效率,繁出精品。”
这就非常考验法官的经验和专业的预判能力。因为“一旦挑中的案子,后面发现很难很复杂,你也不能退回去,仍然要漂亮地办出来。”所以来到速裁团队的法官都是在整个法院中“优中选优”的。
2013—2017年间,法院经历了立案登记制改革和法官员额制改革,诉调对接中心员额法官由10名变化到7名,按照1:1:1的比例,每位法官配一名法官助理和一名书记员。面对案件爆增、法官骤减,团队坚持内优化人员配置,实现案件的繁简分流,涌现了多个全省办案状元、全省及全国办案标兵;用不到五分之一的审判力量,分流了百分之五十五的民商事案件,且简易程序平均适用率达85%以上,平均调撤率为75%以上。这种高效、双赢的纠纷处理模式,优化了司法资源配置,有效减轻了西山法院困扰多年的人少案多的压力。
“门诊式”审判,有法官一年办案1066件
“我们的宗旨就是办案又快又多又好,缺一不可。”褚嬴说。要实现这个目标,秘诀是什么呢?“推行专业化‘门诊式’审判,实现多案连审、多案同审的集中审理模式。”他说。
两年前,昆明百加百汽车服务连锁集团破产歇业的事儿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事发后,一些会员立即诉至法院,西山法院共收到100多件案子。员额法官徐静采取公告送达、合并审理,用一天时间开庭,从9时30分到21时全部审完。“第一个案子可以细一些,后面相同的情况就不再重复了”徐静说。
徐静在团队里主要负责商事合同类纠纷。她说,物业纠纷、借贷纠纷等等范畴,有不少系列案件,“很多时候示范一个庭审,先调解成功一个案子,其他案子的当事人看到,也就调解成功了。”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前提下,团队积极探索庭审程序简化方法,充分发挥小额诉讼程序、督促程序、简易程序的功能,完善和优化各个程序之间的转化;积极推广示范诉讼方式,对批量式、多发性、群体性纠纷,选择典型性案件先行调解或先行判决,提炼裁判规则,明确导向,达到“审结一件、解决一片”的效果;同时积极尝试简单案件集中审理模式,通过“多案连审”、“多案同审”、“一庭多审”的审理机制,简化庭审环节,加快庭审节奏,提高效率。
去年,褚嬴办案1066件,是全省办案数量最多的法官。他说,这得益于庭审方式的创新:“门诊式”审判,类似于门诊医生看病,一个庭接一个庭、或多个庭集中审理,逐步形成这样一种专业化审判机制:以独任法官、合议庭作为一类或几类案件的专业审判组织。
协同送达,30名公证人员进驻法院
褚嬴说,没有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他肯定办不了那么多案子。法官助理负责送达、协助调解、文书撰写等,书记员负责联系当事人、庭审记录、卷宗装订等等。“很多案子,我可以批量审,但他们的工作都是一件案子一件案子来,所以他们特别辛苦。”他说。
对于书记员刘筱燕来说,加班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会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困了就喝咖啡;忙到没时间去外面吃饭,就点外卖。“但是觉得在这样的团队挺有成就感,繁重的工作用高效去攻克,适应了就好。”她说。
“还好现在送达难的问题我们不用担心,有外援帮我们。”褚嬴说,为了节约司法成本,解决民商事案件送达难的问题,确保法官及司法辅助人员专注于审判专业工作,西山法院与昆明市国信公证处建立了诉讼与公证协同解决纠纷的工作机制。
目前,已有30名公证处工作人员进驻法院,公证人员接受法院送达委托,通过电话送达、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向当事人进行送达。集中送达不但提高了诉讼效率,也提高了司法公正透明力。
建微信群调解、送达,“黑科技”助力
周永婷是团队里负责道路交通纠纷的员额法官。很多案子是保险纠纷,她就建了一个微信群,将各大保险公司的联络员都拉进群里,对于一些争议不大的案件,进行微信送达、微信调解,这样能很快地处理案件,还大大节省了保险公司往返法院的成本。
除了借用微信、短信等平台助力办案外,速裁庭强化信息化支撑,在现有办案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应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面对面纠纷解决模式,将纠纷解决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团队探索语音识别系统促进庭审记录方式的改革,以全程数字化录音录像并附卷的科技化庭审为“门诊式庭审”及“要素式、表格式、令状式文书”改革提供科技保障。
借力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积极探索建立在线调解、在线立案、在线审判、电子督促、电子送达等“智慧化”纠纷解决服务平台,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的信息化“高速公路”;通过智慧法院建设,不断提高办案效率、减轻办案压力。
“西山样本”每年受理案件两万多件
2017年,西山法院加强多元解纷工作的延伸,与云南省旅游局旅发委建立诉调对接关系。受省高院委托,诉调中心在诉前成功调解旅游纠纷案件48件,并通过司法确认全部履行完毕,其中一起案件的成功调解,及时消除了网络上对云南旅游市场的负面不良评价及影响,案例入选云南省旅游十大精品案例。
记者了解到,西山法院将前期多元化纠纷机制的试点经验,与司法改革试点工作相结合,在立案登记制、法官员额制改革的基础上,实现“简出效率、繁出精品”,努力以较小的司法成本取得较好的司法效果,各项审执指标始终保持全省前列,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
目前,西山法院46名员额法官,每年受理案件两万多件;推行“繁简分流”,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西山样本”。(曹红蕾)
数据
西山区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坚持内优化人员配置,实现案件的繁简分流,五年内共分流案件24622件,以8名法官的平均数计算,每名法官五年办案数平均为3078件,年办案平均数为61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