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和云南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的年度大型公益活动——“2018云南好人”颁奖晚会在昆明举行。活动共评出10组“云南好人”和1个“云南好人”特别奖。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出席晚会,并为“云南好人”特别奖获得——文山州公安边防支队颁奖。
在麻栗坡“9.02”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中,文山州公安支队边防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将被困“孤岛”的19名孤寡老人安全转移,展示了官兵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迎难而上的战斗意志。期间,该支队共出动抢险救援官兵和辅警285人,解救被困群众28人、转移危险地域人员72人、安置受灾群众1000余人,抢救财物价值160余万元、转运物资57吨,清理泥石流70余吨。
年青的边防卫士,以他们的青春和热血,铁骨铮铮地站成了一组顶天立地——英勇逆行的“云南好人”
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文山州公安边防支队官兵不改本色、不变初心,在坚守和逆行中谱写了一首激昂高亢的军民协奏曲。
时间回溯到2018年9月2日凌晨,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境内普降暴雨,致使多地发生塌方和泥石流灾害,猛硐街菜市场被洪水和泥沙冲毁,街道、公租房被洪水侵袭,多间房屋及商铺不同程度被损毁,进出乡政府所在地猛硐街的多条道路塌方,电力通信中断。灾情发生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三级党委、政府及时组织力量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
文山州公安边防支队紧急出动288名边防官兵和55名辅警,以军人的血性和虎气,发挥“尖刀”和“突击队”作用,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援,全力以赴转移和搜救受灾群众,维护社会秩序,帮助灾区开展生产重建,为灾区抹上了一抹抹亮色的“橄榄绿”。
曾鸿:冲锋在救灾一线
9月4日上午10点多,秋后的阳光洒满边镇街头,刚刚经历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猛硐乡灾民,穿上雨鞋,拿起铁锨,一锹一锹将淤积在家里的稀泥铲出来。
“天晴了,生活也会一天天好起来。”曾鸿右手杵着铁锨,左手擦了一下额角的汗,抬头看了一下天,自言自语地说道。
曾鸿,是猛硐边防派出所教导员,那天一早,他和70名战友来到街头,帮助受灾群众清理一楼沿街门面房里的淤泥,好让他们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中。
那已经是曾鸿连续48小时奋战在抢险救援第一线了。连日的超负荷劳累,加上两天没有合眼,这名精明干练的汉子脸上挂满了疲惫。
据麻栗坡县公安边防大队副大队长李想介绍,9月2日凌晨猛硐乡发生山洪后,曾鸿教导员带领民警全警出动,第一时间解救被困群众。第二天一早,又根据救援指挥部命令,维护辖区社会治安,救助求助群众,搜救失踪人员,搭建救灾帐篷,清理街道淤泥……
“往往刚完成一道指令,又要赶往下一个战场,说不累,那是假的,但是,看到老百姓受灾的场景,我心里很难受,更何况我还是一名教导员,就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其实,别看曾鸿一直是战友们心里的“带头大哥”。可是,谁又知道,他心里也藏着“事”。
9月3日中午,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单位,在跟战友的闲聊中,大家得知“他的车不见了,可能被冲走了!”
“教导员的车被冲走了?”“他怎么看起来像没事人一样啊?”“看他怎么跟嫂子交差?”大家嘴里不说,心里却在嘀咕。
曾鸿的车,是一辆今年6月份刚买的新车。受灾前一晚,他将车停在了乡政府旁边的停车场。
“早上我发现车不在后,估计是被冲走了,但是大家都在忙着抢险救灾,我也不顾不上那么多了。”曾鸿这样说道。
杨超:“轻伤”不下火线
“我没事,不就是发烧吗?我年轻,扛得住!”灾情发生那几天,猛硐边境检查站排长杨超感冒了,却一直坚守在抢险救援第一线,面对领导和战友的劝说,他总是这样说。
轻伤不下火线,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年轻,扛得住,更重要的是他心里明白:还有很多老百姓需要他们去救援。在大是大非面前,孰轻孰重,作为一名边防战士,无需用过多的言语去解释。
杨超是那样想的,也是那样做的。9月2日凌晨3点左右,猛硐边境检查站接到猛硐乡敬老院工作人员求助:19名老人被洪水围困,请求派人协助转移。时间刻不容缓。杨超没有片刻犹豫,主动向站长王佳佳、教导员刘保红请缨参加此次救援行动。到达现场后,在站领导的指挥下,他将参战官兵和辅警进行分班编组,准备与驻地解放军和政府工作人员联手对被困老人实施转移。不料,雨越下越大,没过多久,水就漫到敬老院楼下,于是,他们马上将老人紧急转移到三楼安全地带。
随即,杨超安排人员设置了观察哨,密切关注周边水势、环境。天亮时分,雨渐渐小了,洪水也在慢慢退去。杨超带领战友们和解放军、政府工作人员一起,牵着绳索,一个个将老人转移至安全地带。在转移过程中,因为淤泥太深,杨超的脚陷在了淤泥里,鞋子也找不到了,只能光着脚继续救援。
将19名老人安置妥善后,杨超又带领官兵和辅警,光着脚前往马昆村委会上阳坡村小组。途中,由于强降雨导致滑坡泥石流,部分路段交通中断,杨超和战友们只能靠两条腿趟着泥水前行。因高烧发热、劳累过度,好几次杨超都因体力不支,摔倒在泥水里。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来,咬着牙坚持。原本只要10分钟的路程,硬是走了1个多小时才到。
在搜救被困群众时,由于没有专业的救援工具,他和战友们用双手、拿锄头,和老百姓一起将被困群众刨了出来。老百姓救出来了,被送到了医院救治,战士们的手也磨破了皮,有的还血流不止。随后,杨超又带领几名官兵和辅警,继续逐户排查搜寻,劝离群众转移。一位老人因房屋倒塌,一直不愿转移。杨超知道,时间拖得越久,危险越大。他牵着老人的手一个劲地叫她放心,政府一定会妥善安排她的生活。经过一番苦口婆心地劝说,老人终于同意转移。
返回单位后,因为淋了一整夜的雨,加之在救援中耗费了大量的体力,杨超的病情逐渐加重,一直高烧不退。但是,他没有丝毫退缩,一直硬撑到9月3日晚上22时,才得以休息了一下。那时,杨超的脚、手被树枝刮的伤痕累累,被水浸泡之后的脚板严重蜕皮。第二天一早,他又出现在队列里,继续奋战在抢险救援第一线。
据了解,灾情发生后,杨超和战友们共疏散转移受灾群众80余人。
陈鹏:灾区“守护神”
“老板,天气预报说晚上会下雨,你们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千万不要麻痹大意!”9月6日傍晚时分,董占边境检查站副站长陈鹏带着两名战友,来到猛硐街开展入户走访,向群众宣传治安防范常识。
远处,两排整齐列队的边防官兵和辅警手持警棍、身着反光背心,不时在街道进行流动巡逻。
麻栗坡“9.0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每天晚上10点至早上8点,陈鹏都带着官兵和辅警,屯警街面,开展治安巡逻,最大限度挤压违法犯罪空间,“零死角”守护灾民平安。
“那几天,街面上没有出现哄抢物资、打架斗殴这些违法犯罪行为,更多的是救助和服务。”陈鹏介绍说,9月4日晚11时许,猛硐边防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猛硐乡中学门口有人醉酒闹事。于是,他带领几名辅警和边防派出所民警迅速赶赴现场处置。
在事发现场,一名中年男子已经喝得醉晕晕的,嘴里还骂骂咧咧。见状,陈鹏和民警立即上前疏散围观群众,并劝说男子离开现场,回家休息。经过一番劝说,男子晃晃悠悠地离开了学校门口,向着桥头方向走去。为了避免男子掉到河里或是沟坎下,陈鹏又派了两名辅警跟在其身后。中年男子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也许是走累了,就一屁股坐在了路边,不久,居然还睡着了。两名辅警一直守在附近,一守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凌晨三点,男子的酒慢慢醒了,人也清醒了。他站起来,和两名辅警边走边聊,慢慢走回了家。
无独有偶。9月6日晚,在猛硐街菜市场附近巡逻时,陈鹏他们又遇到了一对醉酒的夫妇。走近一看,原来都是70多岁的老爷爷、老奶奶。当时,老爷爷一脚踏空,踩进了稀泥里,提起脚来,才发现自己的鞋也不见了,就光着脚一直站着,裤脚也湿漉漉的。老奶奶则在一旁不停地骂老爷爷。陈鹏走上前,弯下腰,把手伸进稀泥里,捞了半天,终于把老爷爷的凉鞋找到了。在水潭里洗了洗,又弯腰给老爷爷穿上鞋。
在送老两口子回家的路上,老奶奶不停地说:“‘叔叔’,谢谢你们送我们回家,给你们添麻烦啦。”
回想起那些天发生的一幕幕,陈鹏笑呵呵地说:“虽然没有抓到贼、破过案,但是,能把酒醉的人安全送回家,也挺知足的。”
余忠京:连通“生命线”
灾情发生时,道路交通是一条“生命线”,一头连着成千上万名受灾群众,一头连着社会各界牵挂的心。
由于进入猛硐灾区的部分道路垮塌,天保至猛硐公路成为麻栗坡县城通往灾区的唯一通道。一时间,救援车辆、工程机械、社会车辆纷纷涌向灾区,原本不宽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生命线”是否畅通,对救灾显得尤为重要。
9月2日下午3时许,根据应急救援指挥部命令,城关边防派出所副教导员杨希舟率15名官兵和辅警抵达灾区进行增援。余忠京作为其中一员,亲身体验了一场抢险救援的“战斗”。刚一下车,指挥部传来命令:城关边防派出所负责疏导猛硐街区至桥头坝子路段道路交通,全力确保道路畅通。
疏导交通,对余忠京来说,是家常便饭。以往,麻栗坡县城里堵车时,等一下红灯,打几个手势,上前劝说几句,路就通了。而这次,是在灾区。这条短短七公里的县道,路面坑坑洼洼,积水成潭,淤泥横流。看似平缓的路面,一脚踩下去,就没过了膝盖,抬脚起来,作战靴则成了裹满黄泥的“皮蛋”,鞋里也满是泥水。穿着湿漉漉的鞋,每走一步路,鞋子里就鼓一次气泡,一整天下来,脱掉袜子,脚都泡成白森森的了。即便如此,余忠京和他的战友始终没有退缩,一直坚守在那条“生命线”上。
由于道路狭窄,大型救援车辆往来频繁,过往群众较多,导致会车十分困难。为了方便会车,受领任务后,杨希舟迅速带领余忠京等几名骨干队员,沿线进行实地踏查,确定了几个合适的会车点。每次会车时,一名官兵负责指挥,一名辅警负责联络,实施有序引导、分段放行。在噪声嘈杂的环境下,指挥员只能边打手势边“吼”,然后由联络员跑步上前,告知驾驶员按指令通行。时间一长,嗓子喊哑了,腿跑软了,但是,没有一名官兵和辅警叫苦叫累。因为他们知道,路畅了,车通了,更多的救援机械可以进来,更多的应急物资可以进来……
9月3日,一辆满载爱心物资的全顺车在距离猛硐街约1公里的地方,因避让一辆交通事故救援车辆,陷入了道路一侧的水沟里。半米深的水沟,堆满了淤泥,前后两个车轮全都淹没在泥水里。救灾心切的驾驶员猛踩油门,排气管直冒青烟,车还是原地不动,只见轮胎在打转。
在不远处指挥交通的余忠京见状后,马上跑过去,并将情况通过对讲机报告了杨希舟。几分钟后,闻讯赶来的杨希舟一面派人通知后方驾驶员,安抚情绪,一面派其上前协调大货车驾驶员,后退100米帮忙拖车。余忠京联系好驾驶员,转身回来,只见杨希舟和几个热心群众钻在车前,七手八脚地拴着钢丝绳,只待货车到位,便可进行拖车。大约十分钟后,满载爱心物资的全顺车被拖了上来,路又恢复了畅通。
看着身上的泥水,余忠京和杨希舟相视一笑,又开始不停地挥着手势,洪亮的“吼声”淹没在滚滚车流中。
赵治军:将水送到“心坎”上
满脸黝黑,胡子拉碴,不时用手扶着腰,这是赵治军给人的第一印象。那段时间,连日奔波在灾区的执勤、巡逻现场,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的他显得愈发疲惫和沧桑。
作为文山州公安边防支队第一批挺进灾区的抢险救灾增援力量,茨竹坝边防派出所4名民警和辅警在副所长赵治军的带领下,刚一下车,便紧急赶往灾区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9月3日,赵治军根据支队应急救援前进指挥所指令,带领战友寻找饮用水源,为群众饮水和救援工作提供保障。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造成猛硐灾区多条供水管道被泥石流冲毁,供水被迫中断。
为让群众和官兵喝上“干净水”“放心水”,赵治军和战友们踩着泥泞,爬山涉水,四处寻找水源。由于部分山体发生滑坡,几处水源地都已被泥土堆积,无法取水。当日下午,在当地老百姓的带领下,民警们终于在距离猛硐街区约两公里的地方找到了一处干净水源。这股水源来自附近的山上,经水管引入一户老百姓自建的水池后,可以作为饮用水使用。
群众见是民警找水,二话没说,叫他们只管拉就是。于是,每天早上起床,赵治军就和战友们开着皮卡车,带着塑料桶去取水,送到街上的灾民家里和部队驻防点。“那些天,我们每天要拉三四车,每车能拉13桶,直到9月5日灾区恢复供水,任务才逐步减轻。”说完,赵治军又用手捶了捶后腰。
赵治军的腰椎间盘突出,属于老伤新发。由于频繁抬水,用力过度,导致病情再次复发,隐隐刺痛。“头天贴了膏药,第二天好多了,走路也没那么费力了。”赵治军说。
带病上岗的不止赵治军,还有辅警陈兵。陈兵因感染引发鼻窦炎,由于治疗不及时,现在鼻子都已经红肿了。得知这一情况后,负责后勤保障的医护人员连夜从麻栗坡县城带药下来,给他进行治疗。
除了搞好送水保障,赵治军他们还承担了执勤站岗、治安巡逻、交通疏导和淤泥清理等任务。9月4日至5日,茨竹坝边防派出所负责坝子桥附近执勤工作。为了配合救援清理工作,他们每岗要站4个小时,循环轮换。累了,饿了,都是在车上解决,整个团队像一个攥紧的拳头,没有人抱怨,更没人有退缩。
辅警张兴跃是一名退伍老兵,是赵治军的得力助手。见副所长腰痛复发,经常主动分担工作任务,还不时以“老大哥”的身份,带领其他两名辅警,穿梭在灾区的各个角落,让赵治军深感欣慰。
“我们这个团队,人虽然不多,但是大家都很团结。我觉得,一个团结的集体,无论在哪里都会不甘人后。”说到这个集体,赵治军感慨不已。
杨昕:小两口的“团聚”
他是边防战士,她是靓丽警花。
他们是新婚的小两口,也是亲密的战友。
在灾区,猛硐边防派出所驾驶员杨昕和妻子兰艳顾不上短暂的团聚相守,纷纷投身抢险救援工作。
兰艳,是文山市公安局东风派出所的一名普通民警。结婚后,小两口一直两地分居,几个月见不上一面是常有的事。8月30日,兰艳来到猛硐乡,探望已经两个月没见的爱人。久未见面,杨昕深知对妻子的愧疚,想好好陪陪兰艳,哪怕是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散步、说说话,也是一种奢侈的“浪漫”。 然而,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彻底打破了他们的计划。
当日凌晨,猛硐乡下起了特大暴雨,猛硐河河水暴涨。猛硐边防派出所值班室报警声接连不断。杨昕迅速翻身起床,和所里的战友驱车赶往现场。清晨,刚从猛硐乡敬老院成功转移被困的19名孤寡老人,带队领导又接到求助电话:昆老村委会向阳坡小组十余名群众被困,请求前往救助。杨昕来不及跟妻子发个短信,报个平安,又和10名官兵和辅警驱车前往向阳坡。
杨昕出门前,给兰艳留下一个急匆匆的背影,也揪住了她的心。兰艳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一定要注意安全。
凌晨4点多,暴雨如注,四处都是黑漆漆的一片。突然,兰艳听到一阵玻璃破碎的声音。她拿起警用手电筒,循声从窗外望去。只见派出所后面的停车场一片汪洋,洪水从高处冲刷下来,水面飘满了木头,只剩一栋民房露出一半。两个老百姓正从窗户处推出一床床垫,准备借助床垫过渡到附近一个高处。于是,兰艳用手电筒远远照着他们,给他们指引方向。经过一番挣扎,两人终于爬上了高处,捡回了一条命。
那时,兰艳并不知道,她的爱人和战友又一次赶到了下一个救援现场。
到达向阳坡后,杨昕看到这个寨子位于一个山坡上,住着十来户人家,通往寨子中间的路上,满是洪水和淤泥,通行极为困难。事不宜迟。救援人员赶紧逐家逐户进行排查。当进到一户人家时,发现后山垮塌的黄泥堆满了屋子,一名老人下半身陷在泥潭中,动弹不得,脸上满是血迹。杨昕和战友有的用手刨,有的用锄头挖,帮老人解困后,又将其抬上担架,送到了猛硐乡卫生院进行救治。这次行动,官兵共转移被困群众13人,救助伤员1名。
从医院出来,杨昕想给兰艳打个电话,却没有信号。巧合的是,那时,兰艳也在街上帮助老百姓救灾。
看着窗外的受灾场景,兰艳心里十分难受,也牵挂着自己的爱人。于是,她换了一套迷彩服,跑到街道上,帮助老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想着能碰上自己的爱人。
跑到猛硐乡兽医站附近,她看见两个老人家房子被水淹了将近一米深,老两口哭得很伤心。于是,她一边上前安慰他们,一边透过门缝查看房里的情况。确认不会造成二次冲击后,她和老人用力推开门,进去清理杂物,转移贵重物品。随后赶来的解放军官兵、边防官兵也纷纷帮忙,老人脸上“转雨为晴”。
如今,这对小两口,一个在猛硐边境坚守,一个在文山守护平安,他们美丽的爱情故事在同一个“战壕”演绎。
黄善胜:“老兵”的坚守
“香辣虾、卤鸡翅、酸豇豆炒肉沫、青椒炒豆干、炒豆芽、小瓜玉米汤……”9月8日上午11时许,走进文山州公安边防支队应急救援前进指挥所厨房时,只见厨师黄善胜一手拿勺、一手颠锅,正在热火朝天地炒菜,额角满是细密的汗珠。
“伙食这么好啊?”“呵呵,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干活。”黄善胜一边忙活,一边笑着说。
由于灾区交通、供水中断,菜市场被冲毁,200多人的吃饭成了大问题。而此时,厨师黄善胜也正面临着人生新的选择,他即将退伍,回到家乡海南澄迈。9月2日早上,当看到战友们蹲在台阶上啃干粮、喝矿泉水的时候,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让战友们吃上一口热乎饭。
于是,每天晚上,他都和司务长陈剑峰坐在一起,第二天吃什么,荤素怎么搭配,如何确保营养,还要做到一周内不重样等等,都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好在,这些都难不倒生性好学的黄善胜。“以前,在家只会做一些家常菜,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2014年9月至11月,我参加了支队新兵集训保障工作,这段时间对我的提升很大。”炒菜间隙,黄善胜扭头说到。2016年,黄善胜又去到新东方厨师培训学校学习了三个月,考到了国家二级厨师证,厨艺也越来越好,大家都爱吃他做的饭。
那几天,每天天不亮,他和另外一个厨师阮佳彬、4名帮厨人员就要起床,开始一天的忙活:熬汤、泡米线、煮面条、切葱姜蒜……为了确保救援人员中午能按时吃饭,不至于饿肚子,吃完早餐,打扫完厨房、食堂卫生,又得准备配菜,洗菜、切菜、炒菜,一上午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每天围着灶台打转,油烟味,抽油烟机的噪音,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还要打扫卫生,说不累是假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也不可能不吃饭,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炒完一个菜,黄善胜用勺娴熟地抄着锅耳,抬到水龙头下把锅冲洗干净,继续炒菜……
即便转身,也要留下一个背影。离退伍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但是,黄善胜仍在以一名老兵的坚守,发散着自己的光和热。
女辅警: 绽放的五朵“金花”
“那几天晚上,总怕突然有事情,不敢睡。”陆武香回忆说,抢险救援期间,她一脸憔悴,眼圈发黑,接连几天没休息好。
对于一个刚刚走出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校门的年轻女孩子来说,懒懒地睡个“美容觉”,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可是,那时的陆武香,却不能这样,因为她已经是猛硐边防派出所的一名专职辅警,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灾区群众需要他们的帮助。
文山州公安边防支队的辅警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来自全国各地,8月25日正式入职,而在猛硐灾区集结参加抢险救援,仅仅十来天时间。
“说实话,当时看到受灾的场景,很震惊,也觉得很无助,因为我从小到大就没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说完,陆武香话锋一转,“不过,几天时间下来,我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慢慢地融入到了这个集体。”
陆武香和另外一名辅警赵婷婷是所上少有的女性,平时,无论是所领导,还是普通民警,对她们俩都非常关照,生怕她们不习惯现在的生活。可她俩也不是娇滴滴的“小公主”,接待群众和风细雨,街面巡逻争先恐后,内勤业务比学敢帮,仿佛处处都要和男辅警“铆着干”,就连抢险救灾,她们也不甘人后。
9月2日凌晨,全所紧急出动,只留下民警张建辉和她俩值班留守。陆武香的“师傅”令健行出发前,交待她俩说:你们留在单位值班,如果有老百姓前来报警求助,要好好接待,他们也不容易。她俩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
清早,三男两女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来到值班室,向边防派出所求助:他们是一家六口,在猛硐打工,租住的房子受灾了,屋里值钱的东西都被洪水冲走了,一辆摩托车和皮卡车也被冲走了,没有住的地方了。这时,陆武香发现,其中一名40来岁中年女子身上到处都是淤青,手也肿了。经过了解,原来这名女子为了保命,从二楼直接跳了下来,好在除了皮外伤,其他并无大碍。张建辉一边安抚几位灾民的情绪,一边登记他们的基本情况和财物受损情况。陆武香和赵婷婷则赶紧带着这名女子去猛硐乡卫生院,进行了简单的消毒处理。
回到所上,她们又在宿舍楼腾出一个房间,搭了简易床铺,让他们一家六口暂时有个安身之处。晚上睡觉时,陆武香发现小男孩没有被子,眼巴巴地看着她。于是,她跑到房间,把自己的被子抱下来,给小男孩盖了上去。
第二天一早,除了两名男子继续留下,寻找摩托车和皮卡车,其余四人准备回到文山,重新寻找生活出路。临走前,小男孩轻声的说了声“谢谢阿姨”,让她俩感动不已。
“其实,我们做的这些,只是在坚守自己的岗位,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老百姓这么说,我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陆武香如是说。
是的,平凡常在,若有大爱,便不平凡。 “以前,我在文山一家传媒公司上班,从事文员兼财务工作,还在外面兼着职,每个月能拿到8、9000块钱,来到边防派出所当一名辅警,待遇是降了很多,可圆了我自己的梦想。”城关边防派出所女辅警卢文娅这样袒露了自己的心迹。
十八九岁的时候,卢文娅一直都有一个当兵的梦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可是,她身上并不缺乏当兵的气质。性格直率开朗,喜欢长跑运动,也曾获得过文山市2017头塘公园“宝沃杯”公益林道越野跑暨山地自行车夏季赛山地车女子组第一名。更让她的两位小姐妹,也就是同为城关边防派出所女辅警的张志燕、张开艳羡慕的是,卢文娅社会阅历丰富,为人处世张弛有度。
张志燕和张开艳都是刚迈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专升本),一个毕业于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当初,为了报考辅警,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张志燕横跨大半个中国,辗转两千多公里,来到南疆文山。初来乍到,说话听不懂,饮食不习惯,气候不适应,出行时,只要一走山路,感觉就像是踩在稀泥里,软绵绵的。尽管与北方大草原的生活有着天差地别,但她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因为,她就想锻炼一下自己,远离父母的呵护,实现独生子女的真正独立。
而张开艳,也想趁着自己年轻,利用在边防派出所当辅警的这种机会,不断学习,争取明年拿到法学本科文凭。
就这样,两个追求梦想的大学生,和卢文娅走到了一起,相聚在警营。
俗话说,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现在,她们付出的“代价”就是:每天白天在猛硐街面进行定点执勤,维持道路交通秩序;深夜十一点和凌晨五点两个时段,与天保、茨竹坝边防派出所的民警、辅警一起进行治安巡逻,维护灾区社会治安秩序。自9月2日下午进驻灾区后,三姐妹从未缺席。虽然所长想照顾她们,却被她们异口同声地拒绝了。张志燕说:“与灾区的老百姓相比,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微不足道。”
卢文娅点点头,接过话茬,“其实,每天听到营区外面的狗,合着起床、熄灯的号音时,我觉得这种生活也挺有滋味的。”说完,三姐妹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