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儿响来玉鸟唱,我跟阿黑哥回家乡,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至今耳熟能详的歌曲,“阿诗玛”的传说也随着这首歌飘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昆明的东南方向,“阿诗玛”的故乡——石林,“阿诗玛”静静伫立在峰峦之上。
瑰丽奇异的景色和良好的口碑为石林迎得了全世界游客的青睐,也为石林警方带来了保障安全、服务群众更加严峻的任务。信念,是引领石林公安队伍前行的灯塔;忠诚,是融入石林人民警察血脉的灵魂。他们坚持不懈地创新工作模式,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第一位的要求熔铸入血脉、铭刻进灵魂,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守护“阿诗玛”、守卫石林,他们就是现实中的“阿黑哥”——石林彝族自治县公安局(以下简称石林县公安局)的民警们。
以磐石般的意志
锻造忠诚警队
“有信仰的人从不孤独,石林最大的特点就是石头多,这就督促我们要以磐石般的意志抓牢公安基础工作,打造忠诚警队。”石林县公安局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石林县公安局基层党支部从12个增加到25个,他们成了服务人民的旗帜,守护人民的坚强堡垒。抓住思想建党这个根本,抓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让每一位党员民警有归属感、荣誉感,是基层党支部对每一位党员责无旁贷的义务。石林县公安局通过定期检查学习笔记、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党员积分制管理、党员固定活动日、党费收缴等规章制度,把思想教育成效体现到端正思想作风、增强纪律意识上。
以党性引领支部建设,石林县公安局将党性植入到民警的日常工作中,提升民警队伍的精气神。以“党建强队建,队建促工作,工作保平安”为强队核心,抓牢、抓实党性原则。
在队伍建设方面,石林县公安局利剑高悬,瞄准正风肃纪这个焦点,实现纪律作风建设常态化。对民警考核实施积分制,将积分制考核与年终公务员考核相挂钩,两年考核为不称职的民警将被辞退。其实局党委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辞退人,而是要用严管来实现大爱,让“慈不掌兵”的理念“牢筑”于每个同志心底,不让任何一个民警、文职和辅警掉队,不让这个光荣的集体沾染上一丝污垢。动真碰硬,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把规定立起来,把制度严起来。近年来,石林公安交出了队伍“零违纪、零违法、零犯罪”的成绩单,无愧头顶上的国徽和心中的党性!
“千项部署,不如一项问责。”石林县公安局把执行力作为提升队伍效能的关键,层层压实责任,任务明确到岗,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值班局领导、指挥中心、网安大队、刑侦大队、派出所“五必到”同步上案工作机制,锻造出了一支勇于冲锋、敢于担责、奋勇当先的警队,切实担负起保卫一方平安、维护一方稳定的重大责任。
构建立体化防控
打造平安和谐景区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昆明石林景区排名全省景区接待量的第一位,石林各景点共接待游客超66.4万人次。其中石林风景名胜区大小石林景区共接待游客16.3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5.68%。
接警速度是关键,良好的服务也是民警们对游客的承诺。“请问我要去这个景点,要怎么走?”“我的包放在刚刚拍照的地方了,你们能不能赶紧帮我找找?”“我联系不上我的家人了,你们可不可以帮帮我?”这样的求助每天都在景区发生,对于景区的道路,民警们甚至比景区工作人员还熟悉,可谓景区的“活地图”。对于每个景点的故事,他们都可以一一向游客介绍,巡逻民警在景区甚至也充当着导游的角色。今年以来,巡逻民警现场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4起,救助游客400余人、找回走散儿童12名、挽回经济损失5万余元。
针对到石林景区游玩的外国游客,石林县公安局建立了由24名外语人才构成的外语专业人才库,包括英语、日语、越南语、缅甸语等多种语种,他们可以在外国游客需要帮助时,及时提供外语服务。
沿着景区蜿蜒起伏的石阶,民警用脚步丈量着忠诚。在朋友圈行走步数的比拼中,他们总能以每天20000步以上的成绩令朋友们点赞。“每天都是这么走,我们多走走才能保障游客们玩得更放心,更安心。”石林景区派出所巡逻中队长龙雯说。
除了景区,民警还要负责景区停车场和街面的巡逻工作。“前来游玩的所有车辆,包括大巴车、私家车等都停放在景区停车场内,这里的安保任务不比景区内轻松。所以我们在这里设立了一个流动警务亭,民警中午就餐都是送盒饭。”龙雯介绍,流动警务亭的设立无疑给游客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安全感不言而喻。
石林景区350平方公里的大面积、无封闭的长边界,加上复杂的地貌,都给治安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此,石林县公安局坚持内部挖潜,整合机关、派出所、战训大队、交警等警力,控边、守点、保面筑牢景区巡防网;再由景区综治人员、保安、导游等750余人组成的群防群治队伍将大网分成若干个网格,采取分片包干、分点布员的方式,开展景区及周边秩序维护和区域巡防工作。同时,发动彝族第一村等群防群治力量,加强村寨巡逻防范。石林县公安局还配备了安检门、金属探测仪等设备,建设了视频监控室,为从事旅游的大巴车辆安装视频监控和GPS定位系统,构建了物防技防网。
景区立体化防控模式的建立,为八方来客筑牢了安全屏障。取得了石林景区旅游秩序良好,景区内连续十年无刑事案件、无公共安全事故发生的成绩。
心贴心服务
共享便民亲民彝乡
石林是“阿诗玛”的故乡,也是撒尼人世世代代居住的乐土。县内居住着汉、彝、苗、壮等20余个民族,常住人口约25.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6.1%。如此高的比例使得服务好少数民族群众成为石林县公安局特殊的使命。
心中有责,才能尽好责。面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作为零距离接近群众基层的公安民警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自觉践行将人民满意作为判断和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
老百姓经常接触的民警非户籍民警莫属,针对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无法用汉语沟通交流的情况,石林县公安局在户政窗口安排了10名彝族民警和文职人员,提供户政工作“双语”服务,方便山区少数民族群众办事。
毕永芳是石林县政务便民服务中心户政“双语”窗口的一名户籍民警。“2015年至2016年期间,国家出台了很多便民利民措施,一些以前无法落户的情况得到了解决,所以很多群众都会来咨询和办理,尤其是很多彝族的群众,也来解决他们的户口问题。”在毕永芳的印像中,之前有一位西街口辖区的彝族群众,丢失了自己的户口信息。他已经离开出生地多年,又不会说汉语,导致他多年都无法落户,同时也影响了他子女的户口问题。当他来到了毕永芳负责的窗口,一声撒尼语的问候,让他看到了希望。经过民警的两地沟通和不断协调,这位彝族群众的户口总算落了下来。目前,在户政“双语”窗口办理相关事宜的群众中,约有1/3是无法用汉语沟通的彝族群众。
在设立户政“双语”窗口之前,阻碍少数民族群众办事的最大原因就是听不懂、说不清。一些上了年纪的山区少数民族群众无法与民警交流沟通,自然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
为了给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方便每一名群众办事,石林县公安局不断细化窗口服务管理,不断提高窗口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多措并举为群众提供人性化的窗口服务,赢得广大群众的点赞。
警务触角延伸
变群众想法为服务办法
在山区乡镇,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而因为路途遥远,群众办点事儿来回上百公里并不稀奇。石林县公安局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针对除石林县主城区以外的乡镇,实施摩托车下乡检测服务。“我们会提前让乡镇派出所通知还没有进行摩托车检测的车主,我们即将去设点检测。”石林县公安局车管所中队长段渝坤介绍,在乡镇的摩托车车主就不需要专门到城区进行摩托车的检测,切实为群众提供了便利。
不仅仅是摩托车下乡检测服务,为了更好地推行摩托车纸质化考试,石林县公安局把考场搬到了田间地头。“民警会提前对不太识字的车主进行培训,把驾驶摩托车需要的知识先教给车主,等他们学会了,再对他们进行考试。”这样先授课后考试的方式,让车主能够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保障自己的行车安全,实现摩托车纸质化考试的真正意义。
2016年至今,石林县公安局在圭山、西街口等偏远乡镇推行摩托车下乡检测服务,检测摩托车1300辆,开展摩托车纸质化考试1971人。
针对石林县部分村寨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群众到派出所办事不方便的实际情况,石林县公安局充分利用各乡镇赶集的机会,把市集变成工作第一现场,组织民警适时开展送证办证、现场调解纠纷、收集案件线索、受理办案、了解社情民意、回访帮教重点人口等工作。
今年以来,石林县公安局民警为特殊群体上门办理身份证共26次,为5261人提供免费快递送证上门服务,节假日共受理出入境、车管、户籍等业务3705件次。
“群众无小事”,只有真真切切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才能服务好群众。石林县公安局结合本县情况,因地制宜,创新服务群众,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放管服”改革带来的便民红利。
基础精耕细作化
夯实一呼百应治安网
石林县公安局将自己锻造成一把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利剑,关键时刻既要有亮剑的勇气,更要有亮剑的本领。他们把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始终保持直面问题、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战本领,确保关键时候能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努力以一流的素质、一流的业绩安一方居民。
辖区内有多少常住人口、多少流动人口、又有多少家旅店,这些都是石林县公安局要求民警了如指掌的信息。“应采尽采,应录尽录,把人口信息弄清楚了,治安要素也就掌握住了。”这是石林县公安局党委对每一位社区民警的要求。2016年以来,石林县公安局坚持“愚公移山”、久久为功的方法,对全县的出租房屋、流动人口、单位从业人员、治安单位严格按照“一户一档、一企一册”的要求登记造册,逐一核查,全部落实动态管控;对全县所有旅店、留宿洗浴场所、网吧、物流寄递业、加油站、汽车客运站等行业场所,采取“一企一册”的“笨办法”适时进行滚动清理、核查,全部落实实名制管理,真正做到“实时、实名、实数、实情”四实登记。
截至目前,石林县公安局共登记维护出租房信息4661间、流动人口信息20835条、单位从业人员25126人、治安单位5381家,基础数据采集率达到了90%。
基础工作稳扎实打,工作量下降了,工作目标却更加清晰了。
对外,石林县公安局盯紧了重点工作;对内,他们严格要求民警。“首接首问责任制要求,只要群众找到了你,不管是报案还是办护照,谁接待谁就要负责到底。做到有警必接,接警必处,处警必有记录。”这样的制度可以规避因警情处理不到位带来的后续影响,高效切实地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
治安工作防为先,面对石林景区环境复杂,与主城区相隔较远的情况,石林县公安局创新工作模式,采取“重点地段+街面”点面结合、“步巡+车巡”优势结合,“派出所+PTU”力量结合,“1+2+N”(即:1个民警+2个协警+多个综治员)资源结合的模式开展巡逻防控工作,让巡防圈子“再外跨几步”,让巡防路线“再延伸几米”,让巡防力量“再加强几分”,让巡防资源“再互补一些”。
群众的安全感来源于发案率下降,破案率提升,石林县公安局在治安防控上踏实发力,将首接首问、接处警反馈、受立案、现场勘查等内容纳入“硬指标”进行考核,要求每个现场“必勘、必采、必录、必比”。截至8月,全局录入立案信息2749起、勘查现场2722起、采集犯罪嫌疑人信息973人,全面夯实了打击防范工作基础。
人防做到了,物防也是关键。石林县公安局把科技强警、科技兴警作为公安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实施基层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新建视频监控400路,整合视频570路,实现了对相邻四个县进出路口、乡镇所在地、县城重点部位的全覆盖。
坚实的基础工作为公安机关打防管控带来了红利,实现了全县无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发生,实现命案、两抢全破,打造了真正的平安石林。
“石林是云南旅游的窗口,石林公安工作也是云南公安工作对外展示的窗口。”市公安局相关领导说道。这里是“阿诗玛”的故乡,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更是石林公安守护的热土。石林公安以铸造忠诚警魂为根本,以扎实基础、科学防控为核心,以培育优良警风为保障,维护了石林治安稳定大局,保障了八方游客平安。将忠诚熔铸于灵魂,把为民镌刻于心中,以担当彰显于行动,石林公安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