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动态 > 警界传真 > 正文
玉溪通海县“礼乐与法治”相融合建特色法治文化
发布时间:2016-06-15  

通海县素有“礼乐名邦”之美誉,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先后荣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等荣誉称号。在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中,全县立足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突出礼乐特色,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礼乐”文化与法治文化相贯通,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法治宣传创新,以礼乐文化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力量捍卫道德价值,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是抓好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将阵地建设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全县范围内建成县级法治文化广场1个、禁毒警示教育基地1个和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1个,在9个乡镇建成法治文化街2条、法治文化墙9面、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9个。河西下回村、通变集团公司建设了一批有影响的法治文化长廊。其中,2016年3月由县委宣传部与县司法局共同投资13万元在中心城区城西花园建成通海县法治文化主题广场,由1面法治文化墙、4块以案释法宣传栏、30块标识牌及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组成,古典的设计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治宣传景观。宣传内容上分为“古今说法”、“法谚法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案释法”、“法律常识”四个部份,渲染出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成为群众走进法律、学习法律的重要普法窗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重要精神,县检察院于2015年投入八十余万元建成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以展板、图片、文字、视频多种形式相结合,宣扬先进事迹、剖析腐败案例,成为教育警示广大党员干部的重要文化场所。县法院实施了“三个一工程”抓好法治文化建设,即一本《通海审判》季刊、一期《法庭聚集》电视专栏、一个《通海县人民法院网》网站,被最高人民法院命名为“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二是广泛开展法治文艺宣传。“匾山联海”是通海的文化标识,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情风俗,多彩的高台地会、洞经古乐等民间艺术文化让“礼乐名邦”冠誉滇南。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异常活跃,各种文艺创作作品在省市内屡获佳绩。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过程中,通海县充分挖掘与用好本土文艺资源,积极推进村(社区)文艺队、社会文艺团体等开展书画、花灯小剧、小品等法治文艺创作与表演,创作出了《阳光小院》、《禁毒警花》、《真情红丝带》、《醒悟》、《孝子祭妈》、《画线》等一批优秀法治文艺节目,培育了七街文艺队等一批优异的法治文艺宣传队。通过在村(社区)广泛开展反邪教、预防艾滋病、禁毒等文艺演出,增强了法治宣传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使广大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学习了法律知识,既受群众欢迎,又取得了良好的普法效果。

三是依托新媒体增强法治宣传吸引力。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不断扩大微信、微博、微视频、QQ、网页等新兴媒体的运用,礼乐名邦通海、旭东词典等本土微信平台在法治宣传教育及法治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平台作用。县法院全面开通了“两微一端”宣传平台,成为司法公开的重要渠道。县公安局在旭东词典、秀麓生活等微信平台上开展的微通缉、微警讯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舆论宣传效果,有效地动员了群众参与治安防控。抓好窗口与喉舌建设,于2012年在通海电视台推出了“法治通海”政法综治维稳普法大型专题电视宣传栏目,开设了《法庭聚焦》、《通海检察》、《普法在线》、《警方时空》、《绿色卫士》、《聚焦红绿灯》等七个专题板块和《政法连线》新闻专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法治宣传。栏目开播以来,共播放专题栏目301期,播放普法、依法治理标语口号420条次,收看群众达30余万人次。

四是开展现场教学促经验交流。按照市委依法治市办及市委党校的安排部署,2016年4月14日市委党校第十一期科级干部进修班70余名学员到通海县开展“法治文化建设”现场教学活动,通过实地观看、互动提问,有效促进了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整个现场教学活动采取听汇报、观看宣传片、实地观摩等形式进行互动教学。进修班学员首先听取了通海县2015年依法治县工作情况汇报,观看了“法治通海”宣传片。同时,参观了建于城西公园的通海县法治文化广场,了解了法治文化广场建设的基本情况。同时,通过参观通海文化古迹体验礼乐文化,了解法治文化与礼乐文化的融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