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龙陵县织牢少数民族村寨消防网
发布时间:2015-10-14  

        保山市龙陵县地处滇西高黎贡山西麓,全县国境线长19.71公里,辖3镇7乡,116个村委会,1664个村民小组,全县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40%左右,是典型的少民族杂居边境县,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县阿昌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房屋主要以杆栏式建筑为主,辖区民族节日较多,除春节、端午外,还有“窝罗节”、“会街节”、“泼水节”等众多民族节日,这些民族节日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丰富民族村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该县民族村寨消防管理带来了压力。
        为改善少数民族村寨抗御火灾能力,该县公安消防大队创新少数民族村寨消防管理机制,按照“发动村民参与消防,利用社会力量强化消防,依托民俗节庆宣传消防”的要求,制定战略举措,延伸工作范围,将消防工作开展到农村山间地头和民族节庆现场。
  消防工作进入基层组织议事日程。为加强农村基层消防建设,公安消防大队多方奔走呼吁,利用“会议宣传”,“专题汇报”、“人大代表视察”等时机将民族村寨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宣传到各级农村基层组织,争取消防工作得到各级基层组织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消防部门积极协调,推动各级基层组织履行消防法定职责,促使县镇村三级组织“重视消防,作为消防”。为确保农村消防工作“经费有保障,工作有落实,办公有场地,机构有人员,领导有分工。”消防部门利用考核杠杆,制订考核办法,促使少数民族村寨消防工作进入各级基层组织的议事日程,确保农村消防工作顺利展开。
  “义务消防队”守护乡村平安。少数民族村寨距离县城70多公里,一旦火情发生,消防部队无法迅速到位,为将火灾扑救工作控制在萌芽状态,消防大队在全县民族村寨成立了人数达20人的义务消防队,一有火情发生,消防部门可通过该县6995短号平台第一时间集结。为增强这支队伍战斗力,消防大队定期不定期地对义务消防队员进行训练,确保队伍“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铸牢少数民族村寨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为强化少数民族村寨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消防大队除加强请示汇报外,还多方协调消防建设资金,及时为少数民族村寨消防设施建设注入活力。截止目前,按照“财政拨付一点,乡镇支持一点,居民户承担一点”的“三个一点”的方法筹得部分消防建设资金,这些资金使得全县少数民族寨道路得到全面硬化,简易消火栓和村寨防火墙得以安置,消防取水台得以规范利用,全县少数民族农户空气跳闸开关得以及时安装。
  “义务宣讲队”活跃山乡村寨。为提升少数民族村民消防意识,消防部门在村“三委”的支持下,把具备一定文化程度,热心农村消防事业的农村留守妇女发展成为消防义务宣讲队员。队员通过“自愿报名,审查合格”后成为当地消防宣传的辅助力量。为激发队员宣讲积极性,消防部门每季度对其工作表现进行一次考评,成绩优异者给予通报表扬,并在经济上给予适当补助。  截止目前,该县共有义务消防宣讲队100多支,有队员1000余人,全县开展消防宣讲活动150余场次,散发传单23000多份,近22万少数民族村民普遍受到1至2次以上的消防知识教育,义务消防宣讲队被村民称为“不走的消防宣讲队。”
  消防管理工作成为社区民警法定职责。为强化少数民族村寨消防管理工作,消防部门在县公安局党委的支持下,在全县10基层派出所成立了消防中队,消防中队与社区中队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其职责主要是对少数民族村寨消防工作实行监督、检查职能,对农村防火、灭火、火场逃生知识进行指导培训。
  机制创新赢来活力,方法多样释放桎梏。越织越密的少数民族村寨消防网促使该县农村消防管理工作出现如火如荼的局面。(赵子江 陈来昌 杨汉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