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昌宁县网格化服务管理促基层走向“共治”“善治”
发布时间:2015-09-21  

       保山市昌宁县在加快建设“平安昌宁”、“法治昌宁”进程中,致力探索、研发、推广“6995”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模式,充分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广泛热情,实现基层群众计生、卫生、低保、户口等日常事务处理在为民服务站办理,治安联防、矛盾化解、信访工作由网格化管理,群众应急解难救援、互帮互助等依托“6995”及时保障的平急相应模式,把政府来不及应对的突发事件通过“6995”集中社会力量和群众力量开展自助自救,把群众以往的急事难事转为日常事项,有效促进了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与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地衔接互动,从根本上激发了社会治理的内在潜力,促进基层事务走向“共治”、“善治”,打牢了平安和谐的社会基础。
       一是做实互动网格。按照“政府引导,居民自治”的原则,在不打破原有行政区划、管理格局和基层自治的前提下开展网格化管理,合理划分出网格,逐步实现“小网格治理、精细化服务”。在5个城市社区,按人口数量、治安情况、街道布局、小区分布、企事业单位等基本要素合理划分网格,共划分128个网格,社区综治维稳员兼任网格管理员,并从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青年志愿者、企事业单位领导和科室长中聘任网格员128名,通过“定格、定人、定责”的“三定”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员“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化解民忧”的作用,实现了“走村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反映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在农村社区(村),以村(居)民小组作为一个网格,全县119个农村山区村(社区)共划分1918个网格,村级设网格管理员,由各村(社区)调解员、综治维稳员、大学生村官兼任,共有管理员119名,网格员由各村(居)民小组长担任,共有网格员1918名。在每一个网格内以10至20户为一个治安中心户群组,每个群组明确一名治安中心户长,负责及时收集办理群组内群众反映的各类事项,全面负责产业、民政、林政、维稳等各项工作,使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更加及时、有效。通过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基本实现人在格中管、事在格中办,初步做到社会管理网格化、服务群众精细化、服务事项具体化、服务职责明白化、社会治理规范化。
       二是做强信息支撑。“6995”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运行推广,不仅对山区农村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而且容纳进了政府部门、基层组织和社会群体参与的新内容,将城市网格化向农村地区深化、延伸、推广,将条和块各项服务管理工作“汇聚”于信息化体系之中,实现“上级千条线”与“基层一张网”和“农村一道岗”的有机衔接。“6995”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为基层群众提供应急保障,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应急救援、基层干部和村民之间传递信息困难、农村群众在发展生产、培育特色产业和劳动力组织难等问题,以及山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等弱势群体安全无依、生产无助等问题,让广大山区群众在生产互助、邻里互帮过程中高度凝聚起崇尚诚信、友善的和谐邻里关系。“6995”也让山区农民群众尽快融入信息化时代,分享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用信息化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让山区村民真正感到变化,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增加了山区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最大限度激发了山区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最大程度组织起群众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为全县平安法治建设凝聚起正能量,赢得广泛的群众支持。2015年9月16日凌晨2点至11点,昌宁县漭水镇遭遇特大暴雨,导致6个村(社区)发生山洪泥石流险情,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频发,山林、道路、房屋及农作物损毁严重,致使人民群众人员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漭水社区黄家寨村民小组长杨文昌通过拨打“6995” 及时告知农户灾情,农户得以安全避险,挽回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勐统镇小勐统社区“6995”拨打及时,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得到有效稳控,家庭火灾得以避免;“6995”高效助力漭水镇农村公路管护,乡村公路畅通得保障;“6995”成为松山社区妇女互助队的集结号,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有依靠;耈街派出所“6995”联动警民擒逃犯,警力不足民力补;珠街乡村民把“6995”编写成彝族苗族打歌调,广为传唱,深受彝乡群众喜爱;人武部瞄准民兵应急分队建设需求,从强化应急分队建设信息化着手,在民兵队伍间搭建起了“6995”快速反应的新模式,为抢夺第一黄金时间赢取了先机,走出了一条应急救援的新路子。
        三是做活村民自治。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布局,昌宁县针对当前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土地使用权“三权”引发的矛盾纠纷多,政府公共服务与农民需求之间差距较大、基层组织事务庞杂、力不从心等实际,积极探索一条以“基层党建统领、村民会议决策、群众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与平安法治”互动创建的模式。同时,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服务管理资源,规范引导村民自发组建起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用水协会、护路养路协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合作组织,发挥村民自治作用,让群众共同广泛参与产业发展、村庄整治、矛盾调解、村民教育管理等工作,努力让群众自己组织起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2014年以来,县以大田坝镇为试点,主导村民“自己定内容、自己定制度、自己提措施”,以合同约定、相互承诺的形式修订完善全镇6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推动村级社会治理工作创新发展,现已在全县推开。柯街镇华侨社区通过不断提升“两委”班子服务群众的能力,夯实发展基础,团结带领侨民从过去“等、靠、要”突出向自力更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良好形象转变。全县深入推进道路交通文化和安全体系建设,转变“以罚代治”,注重源头防控,聘请全县124个村(社区)的1066名农村红白客事“总料理”为交通安全义务宣传员,解决了部分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问题;温泉镇松山村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公路养护专业合作社,大胆探索农村公路养护新模式,公路管理养护达到全省领先、路产路权维护工作成效明显。目前,全县已组建660个非公经济,32个行业协会,300多个专业合作社,已完成116个村(社区)完成《村规民约》修订。(昌宁县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