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昌宁县柯街华侨社区:“六抓”建成全国平安和谐示范社区
发布时间:2015-02-05  

         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前身为柯街华侨农场,主要居民是70年代归国越侨及其后代,现在居民1237户3403人,其中归侨1012户2881人;面积7.3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7328亩。由于历史原因,当年的农场“脏乱差”遍布、“黄赌毒”俱全、凶杀、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猖獗。近年来,在县政法委、综治委的有力指导下,紧紧扭住“六抓”不放松,连续5年实现了无刑事案件、无吸毒贩毒人员,无邪教活动、无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无侨民出走的“五个无”目标;连续5年被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平安单位”,有镇级“平安家庭”3121户,达91.7%;2012年相继荣获省级“侨务工作先进集体”和市级“侨务工作先进单位”殊荣,2014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表彰为“全国和谐华侨社区”。
        抓党建,建设侨民信赖拥护的引领团队。一是加强社区“两委”自身建设,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侨民,为了侨民一切”的工作理念,不断提升服务侨民、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能力。二是在侨民中大力发展党员,成立社区5年来,在侨民中发展党员22名。社区“两委”干部中,85%以上是侨民,9个居民小组长全部由侨民担任。通过培养侨民党员干部带头人,使广大侨民转变观念,增强对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归属,从过去“等、靠、要”向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转变。
        抓民生保障,千方百计改善侨民生活。一是着力解决侨民住房问题。2010年起,总投资7467.6万元 ,完成了957户侨民的危房改造,侨民人均居住面积由改造前的10.2平方米提高到29平方米。二是着力解决侨民用电难、饮水难和出行难。投资902.24万元,改造供水管道1687米,改造外部输电线路11公里,内部供电线路7500米,同时投资1511万元,完成了社区范围内30多公里水泥路建设,使侨民的饮水、用电、出行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三是着力解决侨民看病贵、看病难,实施社区卫生院改造项目,改造门诊楼、住院部800平方米,购置了新设备,原农场医院改成柯街镇医院华侨社区分院,有医务人员3名。侨民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447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618人,参合率达99.6%。四是着力加快社会保障,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962人,占总人数的50.1%。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75户888人,分别占社区的70.8%和26.1%,人均月补助181元,年发放侨民生活保障金313.27万元,社区关工委组织开展“爱心圆大学梦”捐赠活动,帮助4名困难侨民考生顺利走进大学。
抓平安法治建设,千方百计保证侨民安居乐业。社区治保会,调委会,综治维稳室、警务室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是积极开展以“六五普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侨民法治意识,逐步做到懂法、守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找法、靠法。二是健全“警务室管控、集镇防控、侨民自防自治、相邻乡村协作”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开展社区辖区内社会治安防范。三是深入推进“平安社区”、“平安家庭”建设,依法整治“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上年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2起。四是落实机动车驾驶员、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户安全责任,加大检查力度,有效开展道路交通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
         抓“6995”网格化信息平台推广运用,千方百计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去年下半年以来,社区积极推行“管理有网格,服务有平台,支撑有信息”的服务管理新模式。一是将居民小组划分为9个网格,配置了9名网格管理员,明确职责任务,做到社情民意全收集,服务管理全到位。二是将简单、便捷、实惠的“6995”平安信息平台成功运用在“农户互帮”、“生产互助”、“警民互动”等生产生活和工作中,截止目前,“6995”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全社区1076户,占87%,分为54个群组,实现了常驻居民全覆盖。“6995”成为法律政策宣传的“小喇叭”,利用“6995”向侨民传递党和国家各个时期政策、法规30条(次),充分发挥政策和法治的引导和凝聚作用。“6995”成为经济发展的“对讲机”,利用“6995”生产互帮互助221次,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效率。“6995”成为社会稳定的“千里眼”,社区警务室利用“6995”信息平台对社区范围内进行全面监管,有效预防和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6995”成为道德准则的“计量器”,居委会把“6995”的使用管理纳入村规民约来规范,使之成为了居民遵守法律道德的“监督器”,应对社会风险的“减压器”、处置灾害事故的“安全带”。“6995”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传统有效做法与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机结合。让居民分享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互救互助能力。三是建设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成了集党建、社区民主自治、侨联、综治维稳、民政、社保、计生等 网上服务管理平台,为侨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侨民办事不出社区”。
         抓困难群体服务管理,人人事事总关情。为做到侨民人人有人关怀,事事有人管,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社区“两委”注重发挥妇代会、团组织的作用,在民政、公安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努力做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主动推进社区矫正;健全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的衔接机制;对可能有社会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落实治疗、管控措施;对75名留守儿童、19名留守妇女、39名空巢老人、4名残疾人,均根据需要落实了1名监护人,1名班主任,1名社区干部,1名小组长,1名志愿者“五位一体”包保服务管理措施。并以社区“妇女儿童之家”为依托,为留守妇女、空巢老人提供文化娱乐活动,让他们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玩的开心、出行安全,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抓感恩教育,提升侨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吃水不忘挖井人。新侨乡的发展,侨民今天的存在,离不开伟大祖国慈母般的紧紧怀抱,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包容、体谅和关怀,离不开社区周边人民群众兄弟姐妹般的善待和支持。通过感恩教育活动,广大侨民逐步树立了知恩、感恩、报恩意识,做到“四感怀四增强”,即感怀祖国呵护之恩,增强爱国意识;感怀党的关怀之恩,增强敬业意识;感怀政府养育之恩,增强自力更生意识;感怀社区干部服务之恩,增强守法遵规意识。从而凝聚了人心,推动了发展。(牛炳荣 张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