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风采 > 政法人 政法情 > 正文
扁米香溢红河谷(普金光)
发布时间:2014-10-11  

记得有一次,父亲病了,三四天不吃不喝,人已皮包骨头,枯瘦如柴,我们急得只会干流泪而毫无办法的时候,门口传来了马头大爹洪亮的声音:“听说老普病了,我来看看。”听到这声音,我们心头一热,全身感到一阵温暖,都欣喜地站起来迎接他。他话音刚刚落地人已进屋。他进来后握着父亲干枯的手,朗声说:“老普,不要怕,我给你带药来啦。”我们都期待地望着他,他不慌不忙从篾篓掏出两包绿色芭蕉叶包裹的东西,我们都好奇地盯着那两包“药”。他又小心翼翼地解开绑着的绳子,慢慢打开芭蕉叶,这回我们看清楚了,一包是绿色的扁扁的米,一包是新鲜的鸭肉。这是什么药啊?当我们疑惑继而失望时,耳边又响起了马头大爹朗朗的声音:“老普啊,你这不是病,是饿的差营养。你把这些吃完了,包你药到病除。”我们是不信的,但还是被他的一片好心感动着。马头大爹又转向我说:“金光,你去把火烧起来,我来煮。”

没一会,屋里有了一股诱人的清香味,渐渐满屋香味,飘香四溢,逗得我们也饥肠辘辘,只咽口水,好生难受。

父亲吃了那鸭肉汤熬绿米粥后没几天,真的发生了奇迹,枯骨长肉,面色红润,父亲真的好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绿色的米叫“扁米”,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米”,它的滋补营养价值,它的美食名声已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米。这种“扁米”是用鲜嫩的糯谷制作而成,是米中的精华,是上品米中的上品,十分的珍贵。它专产于土质肥沃,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的热带、亚热带坝区,是红河谷的特色产品,是傣家的特殊“米”,也是云南的一大美食特产和滋补保健食品。

在元阳地区的红河谷,居住在这里的傣族具有悠久的制作扁米传统习俗。每年农历五六月间,当红河谷里稻谷飘香,谷穗低垂,稻田里的谷穗灌浆刚刚饱满,谷粒尚未成熟变硬,颜色微微呈黄时,一年一度制作扁米的最佳时机也随之而来。勤劳的傣族妇女踏着清露,哼着山歌,挥舞着半月齿镰,将谷粒饱满无病的糯谷割倒捆好背回家来,放在篾席上,用瓦碴、破碗或锯齿镰将谷粒刮下,再放入大盆里用清水淘洗,让瘪壳及杂物顺水漂出。心灵手巧的傣族妇女边淘洗边用手飞快地捡出水漂不出去的谷杆、杂物。淘洗干净后将水控干,再放入锅里微火烘炒,勤搅勤翻。

扁米的制作要求非常严格,首先是割回来后不能放在家里太长的时间,更不能过夜,否则会影响扁米的营养成分、成色鲜味和形状口感。还有在制作过程中,火候的掌握,翻搅的速度,烘炒时间的长短也都十分讲究,是个难度很高的技术活。随着傣族妇女灵巧的翻搅,谷皮渐渐烘黄,香气渐渐四溢。一阵阵浓郁的清香伴着农家袅袅炊烟,扁米清香溢满红河谷。难怪“一家炒谷全寨飘香”之美誉流传悠久。闻到这种清香味,你会胃口大开,食欲大增,馋涎欲滴。

烘炒适中后,盛出在簸箕或篾席上晾去热气水汽,再放入石臼中舂捣去壳,部分谷壳分离后拿出来筛簸。其过程,舂了簸,簸了舂,反反复复,所以素有“九舂九簸”之说。直至扁米完全脱壳,然后簸尽糠皮杂物。这时,一粒粒纯净的扁米,色如翡翠,形如玉片,晶莹碧绿,香气扑鼻,其形、色、味均十分诱人。

扁米因含多种人本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是无任何副作用的纯绿色滋补保健食品,适合各类年老体弱,病后康复。据说扁米的营养价值绝不低于上等燕窝,而它的价格又远远低于上等燕窝。因物美价廉,更适合大众食用,所以更受人们喜爱。

扁米的食用,根据各人的口味和喜好,可放红糖或冰糖,再加入几粒枸杞或三两个红枣熬粥,即滋补又清香可口。如能与鸡、鸭、鸽、猪脚、狗肉汤相熬成粥食用,极为可口,营养更佳。

傣族民间有一种说法,说干活计累了软了,从包里掏出几粒扁米放进嘴里那么一嚼,顿时便满嘴清香,浑身神清气爽,力气也就瞬间得到神奇恢复。据说傣族姑娘一个个美如鲜花,傣族汉子一个个身壮似牛均得益于扁米。

扁米是傣家人敬佛、待客、馈赠的珍品。如果你有机会到傣家做客,热情好客的主人会舀出一碗扁米作为零食,让你在闲聊中分享扁米的美味。抓起几粒放入口中,立即清香满口,味道香嫩,绵软耐嚼。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味,让你回味无穷。当你告辞时,傣家人会将一包用新鲜芭蕉叶包裹的扁米送到你的手里,让你带回去与家人分享。(普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