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地震发生后,文山州公安消防支队地震轻型搜救队10车53人2犬星夜奔袭600多公里、负重跋涉39公里挺进灾区开展救援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幕幕感人画面,展现了七乡消防铁军高昂的精神状态和顽强的战斗作风。
昼夜兼程的“飞虎军”
鲁甸地震发生后,有一支“飞虎军”——文山州公安消防支队地震轻型搜救队,他们领受救援任务后快速向39公里外的重灾区红石崖徒步挺进。从“七乡”到“乌蒙”,经过14小时、奔袭600多公里后,支队轻型搜救队10车53人2犬于8月4日9时40分赶到昭通鲁甸,接到命令后立即向红石崖进军。中午13时50分,部队行进900余公里抵达救援前沿指挥所巧家县包谷脑乡政府,距离救援目的地点——“道路不通、电不通、物流不通”的“三不通”地带,孤岛红石崖村距离尚有38公里。时间就是生命,指挥员果断命令徒步冒雨行进、与时间赛跑,道路泥泞湾转、雨一直下个不停、一山比一山高、一崖比一崖陡,官兵们徒步翻越一座座高山、一条条滑坡断裂带,一路翻山越岭终于在8月4日18时40分挺进救援孤岛红石崖村委会。文山消防这支“飞虎军”连续行军21小时、昼夜兼程1000余公里挺进红石崖灾区开展地震救援工作。
红石崖上的“挑夫”
8月5日早晨6时,震区的天空还是雾蒙蒙的一片,掩盖了灾区那种悲凉凄惨的景色,竟然显得那么漂亮。支队轻型地震救援队一分队的十名官兵已做好准备迎接新任务:将应急安置点的一名重伤女孩护送至树茶安置点。护送女孩病情紧急,必须立刻送往城镇医疗点进行救治。救人要紧,分队官兵立刻出发,火速抬起担架赶往树茶安置地,女孩由4名队员轮换抬着行进,一路各种掉落的山石,湿滑的泥土,茂密的树林,陡峭的山坡,构成了这条仅有的生命线!救援官兵一路前行,竟然真的有种重庆山城挑夫的错觉。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徒步行军,于12时57分终于将重伤女孩送至了树茶安置地,由当地民政部门送往包谷垴乡医疗点。
一个鸡蛋的故事
8月5日上午,11时支队轻型搜救队成功从300米悬崖底将人员救出并将遇难者安全转移。遇难者家属向消防官兵表达了谢意,一位老人拿出家里仅有的一个鸡蛋,非要给官兵吃,官兵们纷纷婉拒:老人家,我不饿,您留着吃吧!老人家急忙说道:看到坡那么陡,还有那么多碎石头,我们都不敢下去,你们真是好样的!你们辛苦了!这个鸡蛋无论如何你们都要收下。说着便把鸡蛋塞在了救援官兵手里。官兵们纷纷被老乡的举止感动,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军民鱼水情深在这一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轻伤不下火线
8月6日9时05分,救援组到达红石岩村窝荡社开展搜救工作。在搬运物资的过程中,特勤中队一名名叫曹善飞的战士,不小心踩到铁钉,钉子穿透鞋底扎进脚掌,鲜血直流,勇敢又坚强的曹善飞流血不流泪,一声不吭,咬紧牙关,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竭尽全力抢救财产,减少损失,并将物资转运安全区域。待医护人员稍作简单处理,接着就投入到战友们的救援战斗中。手脚破了、鞋烂了、饿了,都不曾叫过一声疼、一声苦、一声累。轻伤不下火线,曹善飞战士的举动,体现了文山州公安消防支队“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表现,更是彰显“七乡儿郎”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流血无私奉献的时代军人。
磨破了的“行军鞋”
8月6日清晨,物资运送工作和往常一样,有序地进行着。突然,“班长、班长,你的鞋子肚子饿了、张嘴了”,一名战士清脆的声音打破了战士们的喘息声,回音混合着灾区昏沉的气息在山谷中荡漾着,“叫什么,大惊小怪,我的鞋我不知道啊!”走在最前面的老班长刀永成说道,“这双鞋跟随我5、6年了,参加过百余次的抢险救援和灭火战斗,这是在4日那天护送一名重伤员(周玉洁,女,24岁)过程中磨破的,我舍不得丢啊,等这次救灾结束,也该退役了”。这时,运输队伍里一片寂静,但脚步却加快了,行进速度提升了。一路上余震不断,头顶上是随时可能落下的石块,脚下的道路却被他们踩得愈来愈结实、光亮,刀永成依然穿着磨破了的“行军鞋”,不跟脚了用鞋带捆起来,进沙子了抬高脚抖一抖,脚磨破了用创可贴贴一贴,其他同志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默默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老班长的谆谆教诲。
一个孩童的军礼
昭通鲁甸地震救援已进入第7天,巧家战区救援队转为危房排除和物资抢救工作。“真厉害呀!”看着正在拆除危房的消防叔叔,8岁的赵田文大声喊叫着,稚气的脸上写满了敬佩。在消防官兵休息的时候,赵田文跑到了冷武雄身边,仰着头说道:“叔叔你好高呀!”“小朋友,别心急,你长大了也能和叔叔一样高。”身高1米88的冷武雄笑道。“那我也能像叔叔你们一样能当消防兵吗?”小田文一脸的期待的问道。“你为什么要当消防兵啊?”冷武雄好奇的问。“因为我要像你们一样去救人。”小田文坚定的说,并举起手笨拙的向冷武雄敬了一个礼。“当然可以!不过要当一名消防兵,首先要把敬礼学好哦。”冷武雄边说边纠正着小田文的动作。冷武雄一遍一遍地纠正着小田文的动作,小田文一次一次地练习着,终于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小田文笑了,周围的群众脸上也洋溢出了笑容,驱散了笼罩着灾区的阴霾。
人物特写:
“我先来 我先上”
在文山支队53名官兵徒步进入巧家包谷垴进行救援的队伍中,有一名战士总是冲在最前面,口中总喊着“我先来、我先上”,他就是支队特勤中队三期士官:韩志龙。
艰难险阻面前,主动请缨
在红石岩乡萧家坡的一次搜排任务中,沉闷的高温和余震落石时刻威胁着搜救队,脚下是垂直高度为300米的堰塞湖,山上是不断滚落的碎石。搜救过程中,韩志龙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探路,让新同志跟在自己的后面,他总是说:“我是班长,让我先上”。“韩志龙”,“到”,“检查装备,准备上。”参谋长徐洪锦下达了战斗命令。“是,保证完成任务。”韩志龙信心十足的回答。随即,只见他迅速取下随身携带的导向绳,一头系在自己的腰带上,侧身向塌方面慢慢的爬过去,一步、两步、每走一步,他都在碎石堆上狠狠的踩上几脚,留下一个支撑点。
地震搜救一线,不抛弃不放弃
在肖家坡,韩志龙被战友们称为“许三多”,在一家倒塌的居民独居点搜救时,搜救官兵得知一名70多岁的老人找不到,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埋在废墟下。通过全体救援官兵久久搜寻无果后,韩志龙还是冒着巨石滚落的危险毅然来到废墟中进行搜寻,生怕遗漏一个角落。韩志龙用手去刨泥土,一点一点地刨,一点一点地抠,手套磨出了洞,手指磨出了水泡和鲜血,他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其他官兵纷纷投入到搜救中。
危房排险现场 轻伤不下火线
连续的作战,韩志龙的手上,脚上,脚底到处是伤,手指磨破了,他就找来创可贴粘一下,脚上起泡了,他就从路边摘下一根刺把血泡挑了,许多战士看到他满身的伤口,都劝他休息一下,可是他总说:“这点小伤算得了什么,我们参加救援的全体官兵谁的身上没点伤,跟灾区的人民比起来,我们的伤是疼在身上的,而他们的伤是痛在心里的,再说了,我是班长,我更要坚持。”就这样,韩志龙还是一如既往的冲在地震救援、危房排险的最前沿,时刻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人民消防为人民”的铮铮誓言。(熊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