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莫言很火,中国唯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国庆期间闲来无事,买了一本其作品——《我们的荆轲》,一气呵成用了一天时间把她读完。该书是莫言首部大剧场话剧作品,在这本书中,除荆轲刺秦这个故事之外,还有《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两部剧作及莫言关于《我们的荆轲》的访谈,同时还收录了大量精彩的话剧剧照。
对荆轲刺秦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莫言是怎么演绎的?莫言写作,并非平铺直叙,而是非常有自己的“套路”,他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充分演绎了荆轲、燕姬、高渐离、燕太子丹等人的内心世界。
荆轲最初显然是为了遵循一个很常规的侠客的规则,包括各种明的暗的规则而被卷入刺秦这件事。他对刺秦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很模糊。他也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行为的支点,为自己构建一个刺秦的目的。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每一个理由都难以说服自己。为荆轲自己?不成立,其与秦王无冤无仇;为了天下百姓?不成立,哪国君王不横征暴敛,大兴土木,谁来当秦王、赵王、齐王都是一丘之貉;为天下太平?不成立,自春秋以来皆无义战,列国皆争雄。几百年来,战乱不断,诸侯纷争,今日合纵,明日连横,国土疆界,如水随形,与其这样争斗不断,不如让秦国统一天下,那样也许还真的迎来一个天下和平的时代;为了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勉强算一个理由,不过也不是什么知遇之恩,只能算作豢养之情,就像主人豢养着一条狼狗,随时都可以放出来咬人;为了千古流芳?多少英雄侠士,皆为名而一搏,于是他寻找到一个千古流芳作为自己刺秦的意义。
如何把千古流芳做到极致?这个颇费点脑筋,荆轲与燕姬相互推演。首先秦王不能被刺死,因为这个秦王,在短期内必将灭绝诸侯,一统天下。也许他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也许在他的帝位上,干出许多轰轰烈烈的事迹。他可能要统一天下的文字,焚烧那些无用的杂书,坑杀那些惑人的儒生;他可能要整修天下的道路,统一天下的车距;他可能要在列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绵延万里的长城;他可能要烧制成千上万的陶俑,在地下排列开辉煌的战阵;他可能要去泰山封禅,派术士到大海求仙。此时杀了他,仅是杀一秦王。“水涨船高”,既然要和他联系在一起,就该让他成为“千古一帝”,既然是演戏,那当然要赚取最热烈的喝彩,而且世人总是更愿意垂青失败的英雄,如果把秦王挟持至旷野,那么有谁是观众?秦王壮丽宫殿无疑是最辉煌的舞台,刺秦的好戏应该在这里结束。殿下的甲士和殿上的文臣,都将成为观众,他们的窃窃私语,将成为后代传奇的源头。他们的口传心授,将使荆轲永垂不朽。
然而随着刺秦时刻的接近,随着他与燕姬之间沟通的逐渐深入,千古流芳的意义其实也被消解掉了。最后,荆轲刺秦只是成为一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事。根本没有目的!自然也没有意义。
其实,至始至终,荆轲从来不是主动要刺秦的。先是老爷子田光以死相荐,可谓知遇。继而落入燕太子丹的套套,吃好、喝好、穿好、住好,还把妃子送他,再加上割肉为药引为其治失眠,无法不去效死啊,交易嘛,给你那么多不就是为了换你的命吗?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半推半就上了这贼船,你不干人家就会把你推下水淹死的。荆轲就是这样“被英雄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荆轲,莫言用严密的推演,把其心中这个故事讲出来,让别人理解和接受。读其作品有一种让思想扩散的感觉,让思想产生多层次立体感的感觉,在对待具体事物中逐渐学会,不做简单单一化的结论,让思想更有深度、更有把握分析复杂事物、事件的本质。从前读到一句话:“一生中读500本书可以改变命运”,我认为这句话是真理,因为才读了一本,对思想就有如此改变,何况500本书! (张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