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井村是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姐相乡一个典型的傣族村寨。该村与缅甸芒秀村本为一寨后因中缅划界被分居两国,两村寨之间田地交错,鸡犬之声相闻,边民通婚互市,形成了“一寨两国”的世界奇观,但同时也为我们的边境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2007年,德宏州边防支队推动州民宗局、瑞丽市人民政府联合将银井村作为全州的爱民固边模范村来打造。6年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幸福之花绽放在傣家群众的脸上。
结合实际,打造特色旅游致富村。银井爱民固边模范村以“一寨两国”边境特色旅游闻名海内外,但之前却因景点单一、特色不明显,旅游产业一直没有形成品牌辐射效应,当地群众从中得到实惠有限。为助推驻地旅游产业发展,德宏州边防支队、州民宗局、瑞丽市人民政府以创建爱民固边模范村为抓手,积极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大局。姐相边防派出所和银井边境检查站成立联合走访分队,开展旅游资源普查,深入挖掘旅游“特色”,帮助群众拓展深度旅游项目。深入村居民院宣讲地方发展规划和旅游开发带来的长远实惠,赢得了群众广泛理解和大力支持。同时,积极开展提高边检服务水平活动,为边民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边检服务,成功把银井口岸打造为景区的“中外游客首选景点”。创建以来,德宏边防支队为银井爱民固边模范村协调资金199.65万元,扶持35户农户改造特色民居,硬化村内道路1116平方米,修建排水沟210立方米;协调资金70万元,种植草皮500平方米、种植绿化果木1000株、修建傣族特色柜台10个,进一步优化了银井村的旅游环境;指导村民开设了“农家乐”式餐馆、家庭旅馆、家庭民族特色工艺品商铺、傣族风俗体验项目,成立了民族风情表演队,实现了“一家一特色”,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创建前的不到8000元增长到现在的30000余元,整整翻了四翻。
立足实情,培育乡风文明幸福村。针对边境地区村民农闲时节易参加“黄、赌、毒”等不健康活动的实际,德宏边防支队把繁荣边疆民族文化,培育文明村风,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进村入寨开展 “感党恩、树新风、除陋俗、讲文明”宣教活动,引导村民远离“黄、赌、毒”,鼓励村民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姐相边防派出所在村内开办了农民夜校,协调相关部门进村开展傣族语言文字、歌舞乐器、织锦手工艺、民族文化传承技艺等培训班,农业科技培训班;为“边防爱民书屋”补充了价值3万元的农科书籍,主动贴近群众传授文化和科技兴农知识。帮助村民建立农村文艺宣传队,筹资4万元购置民族乐器2套,指导群众利用农闲时间排演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艺节目,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把党的方针政策、身边的好人好事融会贯通,引导群众树立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现在,参加学政策、读书籍、讲历史等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已成为银井爱民固边模范村群众的共识和主动行为。
突出实效,创建边境稳定平安村。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银井爱民固边模范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银井“一寨两国”田畴交错、无天然屏障,边民进出便利,生产、生活交往愈发频繁,在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易产生涉外矛盾纠纷。2011年,德宏边防支队联合瑞丽市司法局在村内建立了国内首个边民涉外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和涉外纠纷投诉点。先后共受理调处两国边民、游客和缅籍边民之间的各类涉外纠纷85起,受到当事各方的一致好评。积极推行民警兼任村官制度,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选派姐相边防派出所1名民警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分管综治维稳和治安防控工作。民警村官进驻后,积极开展警地党支部联创共建活动,建立“民情联访、纠纷联调、治安联管、模范联创、党建联学”五联工作机制,推动党务和村务公开,有效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活力。大力加强群防组织建设,按照“8+1”的标准,建立 “一寨两国”景区警务室和视频监控系统;组织村社干、党团员、青年骨干等广泛参与的“1+X”模式联防队,定时不定时在村内重要场所开展巡逻防控,有效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同时,推动建立了中缅边境村寨联合管控合作机制,有效遏制了违法犯罪份子“内打外逃、外打内窜”的现象。近年来,银井爱民固边模范村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治安发案数逐渐降低,无新增吸毒人员,成为远近闻名的“游客最放心的”安全旅游景点。
推出实招,共建民族团结和谐村。银井爱民固边模范村与缅甸芒秀村边民同宗同族、同语同俗、通婚互市、和谐共处,但由于两方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因经济利益、心理落差等消极因素,部分影响到银井爱民固边模范村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强境内外边民民族团结建设,推动边境和谐稳定,促进银井经济社会发展,德宏边防支队积极探索边境地区社会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指导银井爱民固边模范村建立一套符合当前社会管理理念、贴合德宏边境实际的中缅边民沟通议事机制,商议解决双方村寨及边民意见分歧;推动中缅边民联合举办泼水节、胞波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增进中缅边民胞波情谊。通过积极开展警民共建活动,打造了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银井边防小学,积极协调将缅籍就读学生纳入“两免一补”和免费营养早餐范畴,为64名“小留学生”制发了“出入境优先候检卡”,在口岸开辟了绿色通道,开设傣语和傣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全方位搭建中缅民族团结的桥梁和平台,通过潜移默化地宣传教育把中缅友好、民族团结的思想根植于中缅青少年脑海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