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崖壁旁高耸入云端的董棕树,是我来到沧源后认识的第一种树。这种在恐龙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树种,堪称植物中的“活化石”。
其通常是成双成对地分布生长,相邻的两棵若有一棵先枯萎,另一棵树也将无法正常生长。因此董棕树被佤族人民赋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既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情,也像极了肝胆相照的友情。在我看来,崇明区法院和沧源县法院就像是两棵相伴而生的董棕树,向阳生长、情意绵长。
2024年春夏交接之际,作为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与临沧市沧源县人民法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后首批交流学习的干警,我跨越三千多公里,从东海瀛洲来到了秘境佤乡,来到“时代楷模”鲍卫忠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近距离感受边疆政法干警对这片土地和司法事业的坚守与热爱。
阳光照在法庭上
面对走私犯罪频发的现状,沧源县法院把一起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罪案件的庭审“搬”到了案发地。
“平时开庭都是在法院的法庭里进行,严肃又庄重,只是离我们老百姓太远了。今天法院把庭审带到村上,真正让我们零距离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当地的村民代表感慨道。
“喝了酒骑摩托车应该没事吧?”“我酒量好,我喝一点开车没问题的,大不了我开慢一点不就行了?”庭审结束后,拿着法院干警发放的宣传手册,几个老乡站在人群里问我这些问题。
这时我该怎么回答?念法条?还是读规定?不,这样大家可听不进去,也意识不到喝酒后开车的危害。刚来沧源的第一天,同事们就告诉我,无论是普法还是办案,都得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来说,于是我跟他们讲身边真实发生的案例,说酒驾对自己和家人的危害、自身违法犯罪对子女的影响,他们才挥挥手说“就算是为了家里娃娃以后能当兵报效祖国,也不能喝了酒再开车了”。
沧源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邻近缅甸,国境线长147.083公里,走私案件、妨害国(边)境管理案件频发,如何更好地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稳定,是压在边疆法院干警身上沉甸甸的担子,但他们仿佛从没有把这些压力放在心上。
山高路远,群众不方便过来,他们就扛起法徽、拎起法槌,坐上车子就出发了。开展一次巡回开庭,有时光是在路上就要来回花费五六个小时。并且沧源山区天气多变,上一秒还是艳阳高照,下一秒可能就是大雨倾盆,在这样的环境下跑那么远开庭,属实是“性价比不高”,可是正是这看似“傻”的行为,却一次次浸润着边境人民的心。就像鲍卫忠同志说的那样“自己多跑一点,群众就少跑一点,当事人对法院的信任也就会多一点。”在太阳洒下的光辉下,十年才能生长成材的树木和数十年才能浸透的法治观念都在向阳生长。
“调解+普法”双管齐下
沧源境内世居着佤族、傣族、拉祜族等26个民族,因为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不一,往往一起普通的邻里纠纷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激化成民族矛盾。
虽然沧源县法院已经在全县10个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开设了诉讼服务窗口,在8个乡(镇)司法所设立了诉讼服务站,在22个村委会设立了诉讼服务点,但是许多老百姓不会诉讼、不便诉讼、不想诉讼的“三不”问题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纠纷不能及时化解的风险。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新时代的人民法官应当是什么样?沧源县法院的法官干警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他们不仅坐在法庭的法台上,他们还把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当作办公室。通过走村串户,与群众围着同一个火塘,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看着同一片田地,在拉家常中排查调解矛盾纠纷,让原本反目成仇的邻里最终握手言和,让各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在佤族贡象节、“摸你黑”狂欢节和傣族泼水节等重大节假日里,人群聚集的地方,也是沧法开展普法工作的好契机,摆个桌子,搭个台子,说干就干,今年我也正好赶上了,和同事们在节日里向群众分发着一份份“法治大礼包”。此外,沧源县法院的法官和法官助理还担任着县里14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儿童节前夕,我跟着同事一同到了岩帅的一所学校开展普法宣传进校园活动,小朋友们吃着法院干警们准备的糖果,看着用动画人物做的普法PPT,在欢乐的时光里深刻感受着新时代的法治“甜”。
把案件办厚,把问题做薄
系统结案就算了事还是追求真正的案结事了?法院的公正和效率体现在哪里?在沧源县法院,来自办案一线的干警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法官,我找不到我的判决书了,是不是没法申请司法救助了?”
八年前,一起发生在上海的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和被害人达成了和解,但后因被告人迟迟未履行和解协议,被害人选择双方共同的户籍所在地法院沧源县法院申请执行。经核查,被告人确无履行能力,案件执行就此陷入了困境。
今年,当一笔专项的司法救助资金计划下发后,执行局的干警认为这起案件的被害人符合救助条件,决定予以救助。一起在案件终本库里躺了八年的案件被重新“唤醒”。可是被害人仅有和解协议,判决书已经遗失无法提供怎么办?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年,承办法官远在上海,让被害人自己去联系当时的承办法官吗?执行局的干警没有将这个问题抛给当事人,而是把问题留给了自己,想尽了各种方式,穷尽了手段,最终才联系到了这起案件的承办法官,经过两家法院的沟通,才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仅是执行条线如此,庭审结束后,民事法官们也总会耐心地向当事人进行释法明理,刑事法官则苦口婆心地规劝这些曾经走错路的人重新回归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的确,案件的终点永远不仅仅是一纸判决,定分止争才能真正彰显司法的意义。
只要想念还在,就不算分别
在沧源学习工作三个多月,最终还是到了毕业的时候。这108天里,我亲眼见证了身处艰苦偏远的边疆地区,各民族依然团结在一起乐观、豁达、幸福地生活和工作着。沧源县法院的管辖范围内许多乡(镇)、村寨可以说是山高路远,但是他们却把一件件便民的设施修建在了离老百姓的心坎最近的地方。
108天里,我心里时常感谢沧源县法院这个大家庭包容了一个外乡人;108天后,当踏上离开沧源的路时,归乡路却像是离乡路,原来心里早已经把让我心安的沧源当成了故乡。在这里经历的每一件事,认识的每一个人像是一帧帧电影,在脑海里一幕幕闪过。到上海后,我面朝着西南方向,隔着三千多公里,在心里向我在沧源县法院的兄弟姐妹们说:醉笑陪君三千场,终不诉离殇。
在我离开后,傍晚法院门口的葫芦湖广场的歌声会依旧嘹亮,司岗里大道上依旧会穿行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每年五、六月份知了依旧会爬满沧源的树枝,安东山上的菌子也依旧会在雨水多的季节争先恐后地在腐叶中露出。但是在沧源认识的人,经历的事,星星点点的璀璨和熠熠生辉勾勒着独一无二的回忆,哪怕相隔千里,也会让我深深惦念并给予我力量,在往后的时光里,支持着我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