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到拆弹任务,“200米的警戒线以内一个人都没有,寂静里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呼吸急促,甚至有想要呕吐的感觉,我第一次听见自己这么大的心跳声。”贺丽远回忆道。
(云南省公安厅供图)
贺丽远,是云南昆明的一名排爆警察,也是云南省处置恐怖袭击事件专家组成员,昆明市恐怖事件应急处置专家。
从警25年来,他先后完成重大活动的防爆安检任务7000余场次,先后执行涉爆任务600余次,处置爆炸装置100余个、废旧炮弹500多个,做到零差错、零失误、零伤亡。每一次任务,他都在和“死神”博弈。25年,每一次他都赢了。
▲贺丽远在排爆任务中处置的爆炸物。(云南省公安厅供图)
1998年,贺丽远从警校毕业进入昆明市公安局工作,单位想让他当排爆手,让他征求家属意见,可那时他连“排爆”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因为觉得可以去培训学本领,他便高兴地同意了。
1999年,21岁的贺丽远接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拆弹任务,罪犯在柜台上放了一个爆炸装置,贺丽远跟着师父来到了现场,“我第一次听见自己这么大的心跳声”。
当天,这枚“炸弹”被顺利拆除,事后他却得知,这是一枚假炸弹,贺丽远久久不能从压抑的情绪里走出来,“那一刻有紧张、有懊恼……诸多情绪缠绕脑际”“竟然被一枚假炸弹吓住了”,从那天起,“排爆警察”这几个字的分量,开始在他的心里重了起来。
▲贺丽远在排爆任务中。(云南省公安厅供图)
为了锤炼本领,他跟着师父多出现场,多看业务书籍,为了锻炼手指力量,他一遍遍练习用筷子夹钢珠,吃饭时也不例外。吃一口饭,就夹一颗钢珠,他每天坚持在脑海里,把爆炸装置拆解步骤过上许多遍……
▲贺丽远在排爆任务中。(云南省公安厅供图)
2003年,一居民小区的楼道口出现了一个装在纸袋里的特殊爆炸物,它的触发开关是水银,这意味着,只要在处置过程中装置晃动或者偏一点,就有可能引发爆炸。这是一枚贺丽远只在新闻报道中见到过的爆炸装置,在此之前,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人工拆除水银爆炸装置的先例。为了保留证据,以便破案所需,此次拆除方案选择了人工拆除,人工拆除工作由师父带领,贺丽远参与后期处置,拆除过程很艰难,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在最危险的边缘。最终处置成功,案件成功侦破,这是昆明排爆队首次成功处置此类装置,也是全国首例人工拆除水银开关反触动爆炸装置的经典案例。
2006年4月,昆明某超市发现爆炸物,当时正值商场最热闹,人员最密集的时候,一旦爆炸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出现在超市里的爆炸物。(云南省公安厅供图)
贺丽远穿上排爆服,慢慢走近,他轻轻取出炸弹放到地上,“嘀嗒”“嘀嗒”的声音让人胆寒,这是一枚定时炸弹,但竟然没有时间显示装置。短暂思考后,贺丽远向上级请示:“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安全销毁,但是爆炸物是犯罪嫌疑人遗留在现场唯一的、也是最直接的证据,我请求由我进行人工拆除”。“批准!”对讲机那头传来了指令,贺丽远开始了和“死神”的博弈,他小心翼翼地切断导线,慢慢将炸药和闹钟分开……
经过漫长的30分钟,炸弹被成功拆除,此时指挥中心传来消息,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据供述,此时距这枚炸弹设定的爆炸时间,只剩下了不到10分钟。
▲炸弹被转移到户外进行了拆除。(云南省公安厅供图)
因工作出色,贡献卓著,贺丽远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曾获评全国“公安楷模”“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等称号。
▲2011年,一名身上绑有爆炸装置的男子威胁要自爆,贺丽远为了与其谈判,没有穿上排爆服,而是身着警服靠近了该男子,并成功将其说服解除了爆炸装置。(云南省公安厅供图)
“不怕牺牲,迎险而上”写在贺丽远笔记本的扉页上,“宁可粉身碎骨,也要把安全留给群众”是贺丽远的坚守。“越是艰险越向前”是一名人民警察的恪尽职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