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平安建设 > 正文
“4乘3”模式助推基层治理“换挡提速”
发布时间:2023-09-14  责任编辑:汪雨春

近年来,曲靖市罗平县长底乡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以党建为引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细谋深思“三网共融、三好共用、三法共兴、三式共举”工作模式,形成“党扬帆、民划桨、众安乐”的基层治理新局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从“单枪匹马”到“三网共融”

治理水平取得新提高

着力构建基层治理组织工作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三网融合”,切实提升治理和服务群众水平。

建立组织保障网。围绕组织强、队伍优、治理好、产业兴、乡村美的目标,以党支部“五强五好”建设为核心,结合全乡6个村(社区)区域特点、产业布局、党员分布情况等,建立旅游服务、蔬菜营销、热区水果产业发展等6个专业党支部,与原有56个党支部组成治理保障网,组织开展党员挂牌亮身份活动,全乡540名党员下沉网格、融入群众、出谋划策。

搭好政企联系网。坚持发挥“村企联合体”作用,与大天种业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村党支部联建共谋,强化政企协同促振兴发展的组织功能,定期开展“支部连支部”“村企联姻促振兴”等活动,形成“组织建设联抓、党员干部联动、实用人才联育、发展项目联推、平安家园联建”的工作格局。

织密接边共治网。与兴义市乌沙镇、富源县十八连山镇的5个接边地区行政村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区域化党群服务联盟,吸纳党员、村组干部、新乡贤、志愿服务者等群体,统一安排、统一发动,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有效促进接边地区平安稳定和谐发展。近年来,发达社区旅游党支部、长底社区小河边居民小组党支部分别荣获“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南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称号。

从“先天不足”到“三好共用”

基层自治取得新作为

转变“不想理、不会理、不敢理”的思路,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不断提升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划清政府管理权和群众自治权的边界,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

制定好“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行为规范。指导制定“村规民约”59个,既继承乡风文明中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的传统内容,又依法订规将生态保护、治安防护、消防安全、纠纷调解等纳入其中,确立起合理合法的村民日常行为规范,增强村民法治意识,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运用好“五小工作法”。科学合理划分三级网格点261个,选优配强261名网格员,构建“一乡一账、一村一图、一户一档、一格一牌、一格一群”的“五个一”管理模式,运行小分队维稳定、小会议议村事、小问题格中解、小道理人人讲、小苗头早发展的“五小工作法”,初步实现精细、有序、高效治理。

使用好“三会三队”。出台“面对面、好召集、便反应”的议事协商机制,成立“党群议事会”“乡贤参事会”“道德评议会”,积极作为、精准治理,针对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方面开展村事村议100余次,解决问题200余件。挑选群众基础好、自治能力强、发展后劲大的部分自然村创建五老发展队、五人巡防队和巾帼先锋队,形成“支部带领、五老助力、五人巡防、巾帼发力”的乡村人才体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基层治理注入活力。

从“见子打子”到“三法共兴”

依法治理取得新成果

始终坚持把法治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各环节,探索推行“法治+”治理模式,走法治之路,聚法治之力,奏法治强音,最终实现法安天下。

“法治+宣传”,打牢依法治理基础。深入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通过宣传讲座、专题会议、网格普法、固定标语进村入户等方式精准普法育民。今年以来,共计悬挂横幅60余条,制作固定标语80条、展板10张,发放法律读物5000余份,培育“知法明理人”5200余人;添设法治副校长和法治教师17名,开展法治教育讲座、主题班会50余场次。

“法治+环节”,抓好依法治理重点。配备村级法律顾问、法治指导员12名,紧盯各村议事办事、解决问题、矛盾化解、村庄建设、资金支付等关键环节,提供意见建议,加强监督指导。培养村组干部、党员干部、村民群众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将做决策、化矛盾、解难题纳入到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的规范中,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法治+队伍”,建强依法治理队伍。挂牌成立长底布依族乡综合执法队,核定编制11名,整合民政、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人员,选取取得执法证件人员组建专业行政执法队伍。充分研究运行,厘清目录清单,探索建立完善培训指导机制、案件移送机制、维权保障机制以及法制审核制度等制度机制体系,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

“九龙治水”到“三式共举”

治理能力取得新突破

通过科技赋能经济发展、政务服务、纠纷解决,为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措施保障,努力变“民怨”为“民愿”。

推行“四带四增”工作模式。按照“1+3+N”产业发展格局,推行“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网络”模式,全面实行支部带企业进村增产、人才带技术提质增效、产业带群众致富增收、网络带产品助销增品的“四带四增”工作模式,全乡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带动就业多少6000余人次。

推出“三办协同”服务模式。推出“线上线下协同办、村里乡里帮代办、特殊群体上门办”的“三办协同”服务模式,通过“一码报、马上办”平台开启预约、咨询功能,为群众提供自愿代办、全程代办、无偿代办、上门协办服务,避免群众无门办、多头办、反复跑。截至目前,累计收到村(居)民上报9169件,受理8904件,办结8876件,受理率97.1%,办结率99.7%,其中,民生服务类3416件,办结率99.6%。

推动“五员共治”化解模式。推动联村指导员、党员、网格员、乡贤、调解员定期议事、共同评事的“五员共治”纠纷化解模式,落细“党员轮值”“巡查上报”“邻里守望”“院坝协商”等制度,让治安防范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法律服务在一线、隐患消除在一线。今年以来,排查各类民间纠纷64件215人,调处64件,调处成功61件,调处率达100%,成功率达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