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耿马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有这样一位老刑警,他身材瘦小,话语不多,做事干练,从警以来,他始终秉持“细致、精致、极致”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屡破要案,成为了耿马公安队伍中一把亮锃锃的刑侦“尖刀”,同事们都亲切地喊他“罗大师”。
这位“工匠”刑警“罗大师”名叫罗继荣,现年53岁,仍奋战在侦查重大刑事案件一线。
1992年盛夏,年仅22岁的年轻小伙罗继荣怀揣着对公安事业的向往、对刑事侦查技术的热爱,只身从昆明老家几经辗转到耿马县公安局报到,穿上了一身橄榄绿的警服,开始在打击刑事犯罪的战线上默默耕耘……
艰苦奋斗,攻坚克难
铁腿、马眼、神仙肚,这是老一辈刑侦人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来的品质。
“那时候,办理案件几乎都是靠双腿走出来的。”30多年前的边陲小城,交通还没有那么发达,勘察现场几乎只能徒步前往。
1994年,辖区发生一起命案,案发现场在辖区一深山内,为勘察现场,罗继荣一行在深山密林中的崎岖山路穿行,渴了就喝几口山间的泉水,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摘几个野果充饥,晚上便在山中的“歇山窝棚”度夜,徒步往返6天,提取证物仅用了2个多小时,最终案件成功告破。
“现在可能几个小时就能告破的案件,在那个时候需要耗费数十倍的警力和时间,为了破案,在万籁寂静的深夜出去巡逻和蹲点守候成了一种常态。”作为老一辈刑侦民警,他亲身经历了“由案到人”的传统破案模式,当时破案手段单一,主要依靠传统人力“抽丝剥茧”。
2002年,辖区连续发生5起抢劫案件,群众反映强烈,为尽快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白天他和同事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走访搜寻破案线索,深夜走上街头巡逻、没日没夜摸排蹲点、通宵讨论案情,对案发现场进行反复复盘,将现场提取到的物证梳理了一遍又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现场提取的一件物证上发现了一个细节,从而成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最终,犯罪分子全部“落网”,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苦练内功,屡破要案
“干刑事技术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都可能是破案的关键!”刚参加工作的“小罗”在笔记本上飞快记下老前辈的谆谆教诲,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打牢基础、苦练本领,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毫厘线索中寻觅真相,让犯罪分子遗留下的细微证据无处遁形。
往后的从警生涯里,他带着这份初心,不断钻研学习专业知识,在一次次的现场勘察中积累经验、反思总结、提升技能,让“沉默”的痕迹“开口说话”,破获了很多大案、要案、悬案、疑案。
2000年1月,辖区发生一起命案,该案线索少、侦办难度大,有着那个年代“疑难杂症”案件的所有特点,加之当时刑事侦查技术有限,导致案件迟迟未告破,这成了他心中的一个“结”。
随着刑事技术飞速发展,罗继荣愈加强烈的感觉到该案有望得到新进展,他积极探索新领域,学习新知识,并将所学灵活运用到该起案件中,对案件线索进行再梳理、信息数据再核查、痕迹证据再比对,于2020年6月成功将这起跨度长达20年之久的命案积案告破。
31载的风雨历练,让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刑侦技能本领,成为了耿马公安刑事技术队伍中的专业骨干,曾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个人嘉奖5次,被公安部刑事侦查局评为全国优秀技术民警,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优秀现场勘查员,先后勘验各类现场2000余次,技术破案400余起,参与破获重大案件60余起,用实际行动留下了老一辈刑侦人的光辉印记。
以老育新,薪火赓续
从事刑事技术工作31载,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严寒或是酷暑,只要有警情,他总是第一时间背上勘查装备,奔赴现场。命案现场、疫情防控、塌方事故、边境维稳等突发事件中总有他冲锋在前的身影。血腥、尸臭、腐败这些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场景,他却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他凭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步一个脚印,用实战业绩,成为了耿马公安刑事技术领域的“一面旗帜”。
专业、实干、谦和、好学的他,圈粉无数,年轻民警总是亲切地唤他“罗大师”,一有时间便蜂拥至向他请教学习。
“虽然现在的刑事技术手段越来越多样,生活环境和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但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老一辈刑侦精神不能忘,艰苦奋斗、负重前行、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不能丢……”作为老一辈公安民警中的先进代表,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倾囊相授,把自己精通的业务技能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民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业务骨干,真正做到了传出智慧、帮出成长、带出纪律作风。
“读大学的时候我便笃定的选择了刑侦专业,工作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刑侦工作风险大、任务重、工作苦,加班加点、受伤、流血是家常便饭,但我依旧喜欢,而且更加热爱这项工作!”罗继荣如是说道,脸上洋溢着幸福与骄傲。
择一业,精一事,终一生。从橄榄绿到藏青蓝,“小罗”变成了“老罗”,变了色彩,老了容颜,但初心如磐,热忱依旧,根植心底的那份忠诚和信仰也从未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