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边固防 > 正文
以学促干强履职 民族团结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3-11-27  责任编辑:汪雨春

自第二批主题教育部署开展以来,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平河边境派出所从党建联创、文化交融、服务民生、兴边富民、管边控边五个方面入手,结合绿春县平河镇实际,探索实践“红色纽带”党建品牌,纵深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成果落地,进一步筑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组织、思想、感情、发展基础,以实际行动奏响了新时代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乐章。

深化党建联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组织基础

加强顶层设计赢得支持。该所协调推动绿春县委制定下发《关于实施边疆党建联创“153”工程的意见》,将驻地所在的平河镇确定为“153”工程主战场,以一个引领(党建引领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边行动(组织强边、和谐稳边、富民兴边、开放活边、守土固边)和三大目标(边疆稳固、边境和谐、边民幸福)为指引,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启动警地联创联建工作,为深化民族团结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积极探索打造党建品牌。该所深入学习贯彻总站党委关于“沿边党建带”建设的工作部署,结合驻地党委政府国门党建联盟“大党委”创建工作要求,探索推出具有移民管理特色的“红色纽带”党建品牌,先后与平河镇党委、12个村党总支部、学校、医院、连队等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选派3名有丰富党建工作基础的党员民警,担任12个村委会党支部的党建指导员,指导开展“党日联过、工作联议、队伍联管”等工作,进一步完善“警政、警民、警企、军警共建”联合架构,实现了“一隅”变“全域”的边疆党建新格局。

持续深化警民融合机制。该所围绕“党建+民族团结”这一主线,协调镇党委把辅警党员发展工作,纳入青年人才党支部,年内吸纳3名优秀辅警入党,借助驻地党校、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平台,先后2次承办由全县边境村委会两委干部和驻村辅警参加的“153”工程专题培训班,有效提升了参会人员,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综合能力水平;统筹“一村一辅警”工作协调镇党委政府下文将17名少数民族驻村辅警任命为副总支或总支助理,聘用10余名驻地党员民族干部为护边员,补强边境一线党员队伍力量,进一步发挥边境一线党组织守土固边、维护团结、凝聚人心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推动文化交融,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争当党的声音的传播者。该所针对辖区少数民族群众比例高达98%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民辅警长期驻守边境一线的优势,主动成立党的政策宣讲“民语宣传小分队”,通过“普通话+哈尼语”“普通话+瑶族语”等模式,把“文件官话”转变为交流土话,将理论知识转变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把党的最新理论和民族政策通过小分队送到群众家门口,传到百姓心坎里,先后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学习会”“普法强基固短板专题宣讲”等60余场次宣讲活动,切实让党的理论厚植边疆各村各寨。

争当民族文化的践行者。该所开展“学民族语言、学民族习俗、学民族文化、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民族团结系列创建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民辅警深入各村各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理解和尊重驻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一步铸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辖区各族群众对派出所的满意度达98%。

争当警地文化的牵引者。该所积极拓展“红色纽带”涵盖范围,组建一支由1名少数民族民警加4名少数民族辅警的“文化宣讲队”,走村入户宣讲哈尼、瑶、拉祜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协调驻地政府相关部门在拉祜族和梅尼新寨建成两条法治文化长廊,制作民族图案和宣传展板100余块,使警地党建文化和驻地少数民族风俗更好融合;充分发挥3名党建指导员和17名总支副书记的职能作用,不断加强与各村党支部内引外联,在拉祜寨探索实施了拉祜夜校、村歌小队、禁毒讲座等具有成效的专题活动,并在全镇推广开展“边境线上的党史课堂”、“重拾拉祜打虎精神”、红歌广场舞比赛等特色项目,进一步提升辖区群众的民族团结主体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感情基础

靠前服务赢赞誉。该所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协调驻地政府相关部门筹建“平河镇政务服务中心”,并在全州范围内推出首个实现户籍业务前移至新寨抵边警务室,最大程度“让群众少跑路、让民警多跑腿”,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办事“只跑一次”承诺;根据群众需要,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身份证,并分警务区成立3个群众“农忙抢种抢收队”,累计派出警力400余人次,义务为群众上门拍照和收种农作物,解决群众“急、愁、难、盼”等问题,受到辖区群众广泛好评,先后获赠锦旗10余面。

捐赠慰问赢民心。该所开展“暖冬、暖流、暖阳、育蕾”等扶贫帮困捐赠活动11场次,先后为平河中小学生、上平河敬老院孤寡老人、拉祜寨168名贫困群众和下平河村患癌女孩捐款3.7万元,捐赠学习用品、生活物资11.9万元,协调爱心企业为大头、折东村委会捐赠衣物价值6万元,帮助建成爱民卫生室、爱民书屋、爱民理发室等民生设施,有效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下沉警力赢支持。该所在每个村委会进驻社区民警的基础上,按照抵边村委会2个、非抵边村委会1个的标准配齐配强少数民族辅警,下沉警力达64.28%,先后建立警民联系群120余个,张贴发放警民联系卡9000余份,社区民辅警双向熟知率同比上升18%,全年接处警总数同比下降8.7%,“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成效初步实现。

聚力兴边富民,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基础

重点帮扶助力振兴。该所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选派12名党员民警主动承接26户“建档立卡户”的帮扶。其间,针对全镇唯一“直过民族”拉祜寨群众长期依靠政府救济,党组织软弱涣散、功能缺失的实际情况,选派民警进驻拉祜寨并推动成立联合党支部,以村寨党员为基础实体化运作“党员活动队”“爱民服务队”和“固边巡逻队”,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政策,配合驻地党委政府把“造血式”扶贫与“输血式”救济相结合,动员拉祜寨22名村民以村寨土地入股,形成“公司+农户”的形式,实现了拉祜寨村民致富的预期目标。

协调平台解决出路。该所充分发挥民警来自五湖四海的区位优势,协调引进2家电商企业,利用“互联网+”的电商直播平台帮助群众销售百香果、人参果等农副产品,帮助群众增收70余万元;社区民警到村入户,实地走访,逐户逐人了解辖区群众就业需求和工作意向,并安排浙江、福建籍民警联系家乡4家效益好的企业,先后为20余名群众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协调相关部门根据辖区海拔、气候和土壤进行科学研究,围绕资源优势扶持种植茶叶,以套种、净种模式种植木耳、魔芋、人参果、百香果等经济作物,并在拉祜寨成立“警民木耳产业基地”和“警民魔芋种植基地”,警民联动推动实现产业升级。

齐抓共建实现小康。该所坚持把抓“平安边境”“无毒村寨”“强边固防示范村”等工作与沿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相结合,多次主动向驻地党委政府汇报,积极配合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协调道路、交通运输部门硬化进村道路,尽责履职为平河镇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大头村、平河村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贡献了力量,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国出入境观察》《中国禁毒报》及中国青年网、云南电视台、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联合管边控边,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稳定基础。

社区警务提档升级。根据辖区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将4个警务室归到3个警务区,摸索“联合办公、资源互换、职能前移”的党务、警务、村(居)务三务融合的新路径,并在拉祜族所在的拉祜寨和瑶族所在的梅尼新寨,率先推出“党建延伸+基层警务+基层治理”的联创模式,通过警地党组织与村党员共同设立的4个党小组,结合各小组优势分别命名为“查缉尖刀党小组”“禁毒模范党小组”“规范管理党小组”“服务之家党小组”,完善党小组“五星级”评定制度,将考评结果与党小组长及成员的表彰奖励有机结合,实现警地联创联建向村小组一级延伸,推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治安秩序持续稳定。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契机,建立完善矛盾纠纷三级挂钩责任制,推动出台《平河镇矛盾纠纷联合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并实体化运行平河镇联合调处中心、平河法庭调解中心,有效整合多方调解资源,年内排查治安类矛盾纠纷63起,其中治安纠纷29起,化解29起,化解率100%,辖区12个村委会(社区)95个村民小组中共有“无发案村”86个,占比达90.53%,基本实现纠纷联调、警力联动、治安联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强边固防有力提升。充分发挥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优势,在辖区沿边重要区域、重要地段实行警地党员联合勤务模式,合力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义务巡防队”“拉祜寨党员护村队”等群防群治力量,制定完善6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巩固流动党小组联合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机制,先后查获走私案件8起,嫌疑人10人,活体水牛19头,干大红菌236公斤,草果约2091.4公斤,石橄榄216公斤,涉案总金额约29.12万,进一步构筑了“党组织是堡垒、党小组是哨所、党员群众是哨兵”的沿边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