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大建设 > 队伍建设 > 正文
保山龙陵:松山警务室“1+6”“微警务”擦亮服务品牌
发布时间:2023-03-15  责任编辑:汪雨春

保山市龙陵县公安局腊勐派出所松山警务室于2019年12月成立,辖大垭口社区和松山旅游景区,距腊勐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实有人口2492人。近年来,松山警务室立足辖区特点,“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总结“1+6”微警务模式,即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人民满意为核心”,依托一个警务室,做实、做细,做好宣传、调解、执法、帮困、防范、处突六项工作,充分运用好松山景区讲解员、护林员、安全员、劝导员和志愿者等力量,不断提升服务质效,为游客和辖区群众平安保驾护航。

微宣传

在松山景区,民警充分借助节假日、社区月度例会等有利时机,利用宣传展板、LED电子屏、微信、短信等载体,联合讲解员、志愿者、安全员、劝导员采取口头宣讲、以案释法等方式,全面开展抗战精神、爱国教育、反诈防骗、禁毒防艾、交通安全、反诈防骗等宣传,提升游客和辖区群众的爱国意识、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有力压缩违法犯罪空间。三年来,松山警务室共开展专题知识讲座40余场次,发放宣传材料6万余份,受教育群众达10万余人,有力推动平安景区、文明景区、和谐景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微调解

松山警务室组建了由社区民辅警、综治专干、司法调解员和社区干部为成员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小组,将14个村民小组长作为网格员,探索推行网格员“3个三”工作法,“三清”,即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矛盾隐患清。

“三必”,即网格责任区每日必排查,重要情况第一时间必上报,风险家庭每周必探访。

“三到位”,即精准服务到位,分类管理到位,政策宣传到位。不断完善信访接待、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公共法律工作服务等功能,强化各类矛盾风险收集、分析和处置力度,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三年以来,共发现、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矛盾纠纷调处率为100%。

微执法

景区游客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这就要求社区民警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更加注重执法的及时性。为更好地服务景区游客及群众,近年来,腊勐派出所组织民辅警开展专题学习20余次,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对警情处置、规范执法和服务水平再强化,力争景区警情“5分钟达到、10分钟处置”,杜绝游客大规模聚集引发舆情炒作。截至目前处理的警情“零投诉”,处警满意率为100%。制定重特大事件联合处置方案,与腊勐镇集镇办、市场监管、龙陵消防等相关部门联合演练10余次,不断提升联勤联动能力和执法服务水平。

微帮困

“我的车轮胎坏了在松山景区抛锚,请警察帮联系一下修理厂。”“我驾驶的车子和其他车子发生交通事故,请警察处置。”“我捡到一块手表,麻烦警察同志交给失主……”

在松山景区,每天都有类似的求助发生。松山警务室联合松山教育基地7名县委党校教师、12名护林队员和20余名志愿者成立帮困小组,利用喇叭、广播、微信、短信等载体进行交通安全常识宣传,驾驶员杜绝酒驾、无证、超载等违法行为,乘客不乘坐“黑车”“病车”,增强游客和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在景区入口设立警务求助站,随时随地为游客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微防范

松山警务室结合辖区实际,整合电信、移动和社会资源,在松山景区出入口、交通枢纽处和村寨出入口新建高清探头48个、高清监控169个,实现景区和家属区“地网”监控全覆盖。同时,积极和腊勐政府请示汇报,组建由大垭口社区7名村干部和12名护林员组成的专职巡防队,每天开展安全巡逻,排查火灾、盗窃、矛盾和纠纷等线索,形成“天网”“地网”“人网”三网融合的立体防控网络。三年来,松山警务区实现火灾、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零”发案。

微处突

腊勐镇松山旅游区群山环绕、树高林密,部分路段崎岖,容易发生游客走失、火灾和交通事故。松山警务室联合县局消防救援大队,腊勐镇集镇办,安全员、劝导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构建由公安、消防、集镇办和松山救援队组成的四级救援力量,每季度组织一次联合演练,提升救援速度和服务质量。在旅游高峰期、重大节假日、大型活动前及时对重点部位进行安全检查,三年来发现火灾隐患3处、危险路段6处及其他安全隐患11处,及时整改隐患并增设警示标识,组织安全员开展景区交通事故救援40余次,深受群众好评。